第85章 最顶级的实验室,最深的绝望(2/2)

“硬度hv2800以上,断裂韧性8mpa·m^1/2以上,使用温度1800度,抗蠕变强度200mpa。“

会议室一片安静。

所有人盯著黑板上的数字,眉头紧锁。

“这些指標,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不是问题。“

一位材料学专家开口。

“但是要同时满足...“

“理论上存在这样的材料吗?“

李赫直接问出核心问题。

专家们面面相覷。

“我们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计算验证。“

一位年轻博士站起来。

“把所有已知的材料体系都输入进去,看看有没有理论上的可能性。“

李赫点头。

“开始吧。“

接下来两天,整个计算中心都在高速运转。

几十个人分成小组,分別负责不同材料体系。

碳化硅基、氮化硅基、氧化铝基、碳化鈦基...所有能想到的高温陶瓷材料都被纳入计算范围。

ibm大型机的磁带不停转动。

屏幕上滚动著无穷无尽的数据。

印表机日夜不停工作,吐出一张张密密麻麻的计算结果。

李赫几乎没离开过计算中心。

他坐在终端前,亲自编写计算程序。

那些复杂的材料科学公式在他手下变成一行行精確代码。

第三天上午。

所有计算结果匯总完毕。

会议室再次坐满人,但这次气氛完全不同。

每个人脸上都写著疲惫和困惑。

李赫看著面前厚厚一摞列印纸。

上面是数百种材料体系的理论计算结果。

“结论很明確。“

负责匯总的博士站起来,声音有些颤抖。

“在现有物理学框架下,不存在能够同时满足所有指標要求的材料。“

会议室死一般安静。

“硬度和韧性本身就是矛盾的。“

一位老专家缓缓开口。

“要硬,就必须牺牲韧性。要韧,就必须降低硬度。这是材料科学的基本规律。“

“高温下的抗蠕变性能,需要极其稳定的晶体结构。“

另一位专家补充。

“但这种稳定结构往往导致材料脆性增加。“

李赫翻看著计算结果。

每一页纸上都是同样的结论:不可能。

“有没有考虑复合材料?“

“考虑了。“

博士摇头。

“纤维增强、颗粒增强、层状复合,所有可能的组合方式都计算过了。最接近的一种方案,也只能满足其中三项指標。“

李赫放下手中资料。

他走到窗边,看著外面灰濛濛的天空。

这个结果,他早就预料到了。前世他了十几年时间才找到解决方案,现在用计算机验证,只是想確认这条路確实走不通。

“李总工。“

会议室里传来苍老声音。

李赫转身。

说话的是王元植院士。老人什么时候来的,他都没注意到。

王院士缓缓站起身,走到李赫面前。他脸上写满疲惫和失望。

“孩子,我们挑战的可能不是工程学,而是物理学定律。“

老人的话在会议室里迴荡。

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种深深的无力感。

他们匯集了全国最顶尖的人才,使用了最先进的设备,投入了巨大资源。

但面对自然规律的铁壁,一切都显得渺小。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考虑项目的可行性。“

有人小声说。

李赫没有回应。

他只是静静看著窗外,大脑在高速运转。

计算机只能基於已知理论进行推演。

但真正的突破,往往来自对未知的探索。

原位反应烧结技术,在现有理论框架中同样是“不可能“的。

但他知道,那条路是可以走通的。

问题是,如何让这些顶尖专家相信一个“不可能“的方案?

如何在没有任何理论支撑的情况下,说服他们进行实验?

会议室里討论声越来越小。

每个人都在等待李赫的决定。

是继续这个註定失败的项目,还是向上级匯报实际情况,建议调整技术指標?

李赫转身,看著满屋子失望的面孔。

他深吸一口气,走回黑板前。

拿起粉笔,在那一排看似不可能的数字下面,写下了一行字。

“从明天开始,我们不算了。“

会议室里一片譁然。

几个专家甚至以为自己听错了。

“李总工,您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理论计算到此为止。“

李赫放下粉笔,声音平静却带著不容置疑的坚决。

“明天开始,我们直接上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