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当堂对质(2/2)

“第三个缺陷,也是最致命的。”

李赫的笔锋一转,画出了一个热电偶的符號。

“他们没有解决『冷端温度补偿』在高速温变环境下的非线性漂移问题。他们的方案,在每分钟升温超过五十度的区间,测温误差会呈指数级扩大。也就是说,当你的程序设定升温到一千度时,炉內的实际温度可能已经到了一千二百甚至一千三百。”

“这样的温控,不是控制,是灾难。”

李赫说完,放下了笔。

他抬起头,平静地看著孙卫国。

“我的方案里,用双向可控硅代替单向,增加了无功补偿电容组来消除相位滯后。用lc滤波电路,来隔绝谐波污染。最关键的,我没有用传统的冷端补偿,而是设计了一个基於热敏电阻的动態补偿算法模型,將测温误差,始终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內。”

“所以,孙总工。”

李赫的目光,落在那本西德期刊上。

“您觉得,是谁在抄谁?”

整个会议室,落针可闻。

孙卫国的额头上,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他脸上的儒雅和权威,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著震惊,困惑,与巨大难以置信的复杂神情。

李赫说的每一个名词,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一个他研究了半年,却始终无法攻克的难题。

不等他从巨大的震撼中回过神来。

李赫已经拿起了另一张纸。

“我们再来说说日本住友重工的这个真空法兰。”

他又开始画图。

“他们的设计,確实很精妙。利用双层氟橡胶圈,配合內层水冷通道,理论上可以在高温下,维持一帕以下的真空度。”

“但是,他们同样有两个无法工程化的技术瓶颈。”

“第一,材料的蠕变效应。氟橡胶在超过三百度的环境下,长期受压,会產生不可逆的塑性形变。这意味著,这套密封系统,最多拆装五次,就会彻底失效报废。对於需要频繁开炉的生產环境,成本无法接受。”

“第二,焊接应力。这种异种金属焊接的复杂结构,在反覆的升温降温循环中,焊缝处会產生巨大的热应力。他们的论文中,没有给出任何解决应力集中的方案。我敢断定,按照这个图纸造出来的东西,用不到一百个循环,就会在焊缝处,出现肉眼不可见的微裂纹,导致真空泄漏。”

李赫画完最后一笔。

“而我的设计,没有用橡胶圈。”

“我用的是石墨柔性密封环,配合蝶形弹簧做动態压力补偿,可以彻底解决蠕变问题,使用寿命至少是它的二十倍。”

“焊接方面,我改变了法兰的结构,將焊接缝,从最高温区,转移到了水冷套內部的低温区,並且设计了退火处理工艺,可以提前释放百分之九十的內部应力。”

“孙总工。”

李赫將两张画满了精准线条与数据的图纸,轻轻推到了桌子中央。

“现在,您还觉得,我是在『拼凑』吗?”

死寂。

如同坟墓一般的死寂。

孙卫国呆呆地看著那两张图纸,他的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

他不是在害怕。

而是在极度的激动。

一种找到了神启的,几乎要让他窒息的激动。

李赫指出的那几个问题,那几个“致命缺陷”,那几个“技术瓶颈”……

正是他们研究所,从西德天价引进的那台烧结炉,迟迟无法稳定运行,烧一批废一批的根本原因!

他们请了德国专家,查了所有资料,研究了整整一年,都找不到问题所在。

今天,却被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用一支铅笔,一张纸,在短短十分钟內,剖析得体无完肤。

这不是图纸。

这是判决书!

是对那些所谓的国际前沿理论的,公开处刑!

秦主任和罗工,已经彻底石化了。

他们张著嘴,看著那个平静地站在会议室中央的年轻人,感觉自己的大脑已经变成了一团浆糊。

他们以为李赫会被审判。

结果,李赫把审判者,给审判了。

“砰!”

一声巨响。

孙卫国猛地一拍桌子,整个人霍然站起。

他那张因为激动而涨红的脸,因为情绪剧烈波动而显得有些扭曲。

他绕过会议桌,几步衝到李赫面前。

在所有人惊骇的目光中,这位来自京城的,眼高於顶的副总工程师,一把抓住了李赫的手。

他的手在抖,声音也在抖,带著一种近乎哀求的颤音。

“小……小李同志!”

“你……您必须跟我去一趟京城!”

“马上!现在就走!”

孙卫国的眼睛里,爆发出一种狂热的光芒。

“您指出的那几个问题,就是『843工程』卡住我们脖子的那把刀!”

“您必须去总部,为整个项目,做一次技术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