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一个大胆的计划:化身「星期天工程师」!(2/2)

“我来省城研究所之前,在红星厂,刚刚解决了一个连苏联专家都束手无策的膛线加工难题。”

“因为这个,军区的周海峰处长亲自给我批了奖励,厂里也给了我最高的技术津贴。我这次能来研究所学习,也是周处长特批的。”

他把红星厂的光辉事跡简略地说了一遍。

这些话,让王秀兰和苏婉卿都愣住了。

她们只知道李赫是红星厂的工人,却不知道他竟然有这样惊人的履歷。

尤其是“苏联专家”和“军区处长”这几个词,分量太重了。

王秀兰脸上的反对,开始变得犹豫。

李赫趁热打铁,將整件事的性质,巧妙地拔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而且,我这不是不务正业,更不是走什么资本主义道路。”

“我想去的,都是那些陷入困境,濒临破產的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他们也是国家经济的一部分。”

“我用我的技术,帮助他们恢復生產,让他们能给国家多缴税,让厂里的工人有饭吃。这是在为国家分忧,是给改革开放做贡献。”

“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合情,合理,也合法。”

一番话,掷地有声。

把一个听起来像是“捞外快”的个人行为,瞬间上升到了“为国分忧”的高度。

王秀兰彻底被说懵了,张著嘴,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苏婉卿看著李赫,那双清亮的眸子里,担忧正在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光彩。

她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高手。

而是一个有思想,有远见,有魄力,更有办法的开拓者。

他想的,远比自己看到的要深,要远。

就在这僵持的时刻,一直沉默的苏建国,用手撑著桌子,缓缓地,却坚定地站了起来。

他深陷的眼窝里,爆发出一种惊人的神采。

“说得好!”

他一开口,就镇住了全场。

“技术人员,就该用技术解决问题!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的脑子和这双手!”

他抬起自己那双因为生病而有些浮肿,但依旧骨节分明的手。

“想当年,我们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关,吃睡都在车间,几天几夜不合眼。靠的是什么?就是这股不服输的劲儿!”

他的目光落在李赫身上,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欣赏和讚许。

“怕担风险,怕戴帽子,那就什么都別干了!国家要发展,要改革,靠的就是敢闯敢干的年轻人!”

他转向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声音里带著不容置疑的决断。

“这件事,我同意了!”

“好样的,有我当年的风范!”

这最后一句话,是对李赫最高的肯定。

也是一个老工程师,对一个年轻后辈的传承与託付。

有了苏建国的力排眾议,王秀兰就算心里还有一万个不放心,也只能咽了回去。

屋子里的气氛,瞬间扭转。

苏婉卿看著李赫,心里百感交集。

她意识到,这是他们之间第一次就一件重大的事情,產生了分歧。

而李赫,没有强迫,没有爭辩,而是通过沟通,用他的远见和诚恳,彻底说服了自己,也贏得了父亲的全力支持。

她和他的关係,在这一刻,悄然发生了变化。

不再是单纯的被拯救者和拯救者。

她开始想要和他並肩站在一起,为他做点什么。

“那你……打算先去哪个厂子?”

苏婉卿主动开口问道,语气里已经带上了参与者的姿態。

李赫的目光,转向了苏建国。

这正是他计划的最后一步。

“叔叔,您以前在省里的工业系统工作,人脉广,消息灵通。”

“您知不知道,省城周边,有没有哪个厂子,正被技术问题卡著脖子,快要活不下去了?”

苏建国闻言,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思索。

他靠在椅子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著桌面,在脑海里搜索著那些老关係网里的信息。

忽然,他手指一顿。

“有!”

“红旗乡镇水泵厂!”

“就在南郊,离这儿大概二十多里地。”

苏建国像是想起了什么,眉头皱了起来。

“他们厂半年前上了一条新生產线,生產一种新型的农用水泵,本来是想打开销路,结果出了大问题。”

“水泵的泵体,用不了多久就出现砂眼,往外渗水漏水,成了一堆废铁。投进去的钱全打了水漂,还欠了一屁股债。听说厂长的头髮都愁白了,马上就要倒闭了。”

红旗乡镇水泵厂。

目標,锁定了。

李赫的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第二天,是星期六。

天刚蒙蒙亮,李赫就起了床。

当他走出研究所的宿舍时,一个清丽的身影,已经等在了门口的老槐树下。

是苏婉卿。

她手里提著一个网兜,里面装著一个军用水壶,还有几个用油纸包著的、白生生的馒头。

“我……我给你准备了水和乾粮。”

她把网兜递过来,脸颊在晨光中微微泛红。

“路上小心。”

李赫接过网兜,入手温热。

他看著她眼里的关切,点点头。

“放心。”

他推著一辆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二八大槓自行车,车身斑驳,掉了好几块漆,骑上去叮噹作响。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热血沸腾的告別。

李赫跨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迎著清晨的微风,朝著南郊的方向,用力地蹬了出去。

车轮滚滚,碾过八十年代省城清晨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