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十二道王令(1/2)

就在秦昊於南疆丛林中,与百越部族斗智斗勇之时,千里之外的咸阳城,一场关乎帝国未来的盛会,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兴龙大会。

这个由太子扶苏亲自定名的大会,在短短三日之內,便传遍了整个关中,乃至更远的地方。

无数怀揣著梦想与抱负的士人、工匠、农夫、商贾,从四面八方,涌向了这座帝国的都城。

他们之中,有满腹经纶的儒生,有精通机关的墨者,有擅长耕种的农家弟子,有主张无为的道人,甚至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却身怀绝技的民间奇人。

所有的人,都抱著一个共同的目的:看一看,这位刚刚监国的新太子,和他口中那个“唯才是举”的新大秦,到底是不是像说的那样。

大会的地点,设在了咸阳宫的正殿。

这座曾经见证了始皇帝君临天下,威加四海的宏伟宫殿,今日,向所有阶层的百姓,敞开了它的大门。

天还未亮,咸阳宫外,就已经人山人海。

蒙恬將军亲率北地军,在宫门外维持秩序,將前来参加大会的人,按照不同的身份和学派,分门別类,引入不同的区域等候。

辰时,旭日东升,金色的阳光,洒满了整座宫殿。

“咚——咚——咚——”

三声悠扬的钟鸣,响彻云霄。

兴龙大会,正式开始。

扶苏身穿一身玄色的太子朝服,头戴玉冠,在那一半白髮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沉稳与庄重。

他缓步走上大殿前的高台,身后,跟著丞相李斯,上將军蒙恬,廷尉王綰等一眾朝中重臣。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台下那一张张充满了期待、好奇、甚至是怀疑的脸。

数以万计的人,黑压压的一片,从殿前广场,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宫门。

扶苏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心中那股因为激动而带来的紧张。

他想起了王叔秦昊临走前对他说的话。

“咸阳就交给你了。记住,你现在是监国太子,是未来的皇帝。你要让天下人看到的,不是你的仁慈,而是你的决断和威严。”

扶苏的手,不自觉地握成了拳头。

他知道,今天,是他向天下人证明自己的第一战。

这一战,只能胜,不能败!

“孤,大秦太子,扶苏。”

他的声音,通过內力,清晰地传到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耳中。

没有长篇大-论的开场白,简单,直接。

“今日,召集天下有识之士,共聚咸阳,召开这兴龙大会,只为一事。”

“为我大秦,求贤!为天下百姓,求路!”

“始皇帝陛下,一统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功盖千秋。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战乱留下的创伤,尚未抚平。百姓之中,尚有饥寒交迫者。”

“孤以为,治国,非一人之功,亦非一家之学可成。需集天下之智,聚万民之力。”

“今日,这兴龙大会,便是一个舞台。无论你出身何门何派,无论你是高官还是庶民,只要你有安邦定国之策,有利国利民之术,皆可上台一言。”

“孤,与诸位大臣,在此洗耳恭听。”

“若言之有理,策之可行,孤,必不吝封赏,委以重任!”

扶苏的话,掷地有声,如同惊雷,在人群中炸开。

所有人都被他话语中的那股魄力和诚意,给震惊了。

他们本以为,这会是一场充满繁文縟节,歌功颂德的朝廷大典。

却没想到,这位太子殿下,竟然如此开门见山,直接把话语权,交给了他们这些来自民间的草莽。

短暂的沉寂之后,人群中,爆发出了一阵雷鸣般的欢呼。

“太子殿下英明!”

“大秦万年!”

无数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从扶苏的话里,看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希望。

高台之上,李斯看著扶苏的背影,眼神复杂。

他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刚刚亲政,意气风发,决心要建立一个前所未有强大帝国的年轻君王。

这位太子,真的长大了。

或许,他真的能带领大秦,走向一个不同的未来。

大会的第一项议程,是农事。

民以食为天。没有什么,比填饱肚子,更重要。

在宦官的唱名下,一名皮肤黝黑,身材敦实的农家弟子,走上了高台。

他就是之前,在章台宫,被秦昊当场许诺,若能推广土豆成功,便可入主大司农的那位代表。

他叫陈平,一个很普通的名字。

他没有像儒生那样,先行一个大礼,而是直接从背后的布袋里,掏出了几样东西。

几块发了芽的土豆,一卷绘製著图画的麻布,还有几个装著不同顏色土壤的陶罐。

“草民,农家陈平,见过太子殿下,见过诸位大人。”

他將那捲麻布,在地上铺开。上面,用简单的线条,画著土豆从播种,到发芽,到开,再到结果的全过程。

“此物,名为土豆。乃秦王殿下,从海外仙山寻回之神物。”

“此物,不择土壤,无论沙地、山地,皆可生长。耐旱,耐寒,病虫害少。最重要的是,其亩產,可达二十石以上!”

“轰!”

他这句话,像是一块巨石,砸入了平静的湖面。

台下,瞬间炸开了锅。

“亩產二十石?真的假的?”

“吹牛吧!我们关中最好的水田,精耕细作,一亩地,也就三四石的收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