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价格不是问题。」(2/2)

遗憾的是,没有人介绍这些碑帖,只在旁边摆了一个“拓印碑帖”的英文牌子。

服务员不懂碑帖,更不会说外语,而这时候的导游对当地的歷史文化也几乎没有储备。

这场展览是一场无声的碑帖秀。

然而,单凭碑帖上的古文,就对外宾们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在没有自媒体的时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又几乎断绝,这种情况下,外宾们知道的並不比国人多。

在西方国家,是没有所谓的拓印碑帖的,因为根本就找不到能够令人信服的古代文字遗蹟。

这些外宾,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么有衝击感的古代文字,很多人更是第一次接触中文,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见识到古老的东方文字。

他们初始还是排队上前观看,但因为前人久久佇立,不愿离开,后来的人也都纷纷涌上前,狭小的船舱里只得由导游维护著秩序。

“李,我太爱这些拓印碑帖了。”洁茜卡兴奋地说,“可我不知道拓印碑帖代表什么意思,能解释给我听吗?”

李炎眼睛看著余教授。

余教授点了点头:“你要是真懂这些,就讲给他们听吧。”

李炎大方地站在外宾中间,充当了英语讲解员的角色。

“拓印碑帖是將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通过特殊工艺复製到纸上的技术。

这项技术,最早是从我国的东汉时期发展而来,也就是大约两千年前,到了一千四百年前的隋唐时期,这项技术就已经成熟,宋代后,成为了官方机构与民间作坊的常用手段。”

“这么说,夏国在两千年前就有了印刷术?”

“没错。”李炎点了点头。

“哇……”

外宾们发出连声讚嘆,就连几位导游也听得很认真。

有外宾问:“先生,如你所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两千年前的文字?”

李炎仔细看了一下碑帖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拓印碑帖,都是留存在丹桂区域的摩崖石刻,从大约一千二百年前的唐代开始兴起,以宋为盛。

这些石刻作品,不但內容丰富,品种多样,其中不少还成为歷史珍跡。

比如逍遥楼的顏真卿题刻、独璓峰下的黄庭坚书《五君咏》,还有褚遂良、陆游等名人的手跡留痕……”

“sir,我知道顏真卿。”

李炎正说到一半,有位外宾突然大声打断。

一看,是那位曾经与他辩论的“华夏通”。

“顏真卿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大家,很高兴你能对他有所了解。”李炎礼貌地对著“华夏通”微笑道。

“这里真的有他的拓印碑帖吗?我想买。”

“华夏通”又补上一句:“价格不是问题。”

“哦,这……”李炎求救地望向余教授。

余教授正听的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李炎的讲解之中,这时才反应过来,赶紧翻译给王建设听。

王建设听后一脸懵逼,一时不知道怎么办好。

这些碑帖上头只说要给船队展览,没说让卖啊。

没想到,“华夏通”的话一出口,外宾们在短暂的议论后,纷纷表示,他们也要买一些碑帖,希望船方標出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