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旅游產业链(1/2)

1973年,丹市旅游对外开放,到丹市观光旅游的中外游客迅速增多,特別是改开后,游客数量呈爆炸性增长。

丹市自古有“丹桂山水甲天下,梨江山水甲丹桂”之说,游客来到丹市,不乘船游览梨江就相当於白来。

沿江边徒步虽然也能观赏风景,但比之乘船游江,震撼的程度至少减半。

由於客船少,运力严重不足,旅客买票难、乘船难成为旅游客运的主要问题。

八十年代初,外国游客的团票价格是27块钱外匯券,国內游客的票价也高达六块钱人民幣,但许多游客到了丹市,却依然买不到船票,最终抱憾而归。

那时候,国家財政有困难,建造一艘型宽六米,长二十米的钢质游船最少造价三十万元以上,建一艘船,往往需要从国家到地方多个部门的“集资”。

一直到1983年,梨江航线都只有客船53艘,才三千多的客位。

其中,大部分都是木质柴油发动机船,许多都是货改客,仅有三艘南市造船厂建造的钢质船,算是正式的游船。

到了1984年,客运量实在承受不住,梨江航线船舶运力放开。

这导致国营、集体、个人一哄而上,盲目建造旅游船、购置旅游车,唯恐落后吃亏。

自此,梨江旅游航线的客运市场开始了无序竞爭的阶段。

这种情况,持续到八十年代末,市政府於 1988年颁布了对梨江旅游实行“四统一“(统一票据、统一售票、统一调度、统一结算)管理,成立丹市水路客运管理中心,恶性竞爭才得到缓解。

李炎跟在王建设身后,走进临时搭建的凉棚底下,外事通道依然简陋,从江边到游船,需要踩著摇摇晃晃的木板浮桥才能通过。

浮桥两边,积满了无法及时清理的水面垃圾,观感难看的李炎都不好意思。

他听见许多外宾都在抱怨,导游陪同则都是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

李炎听余教授介绍,梨江航线目前的船只构成比较。

一是交通运输管理局收编的,前身为港林帆船运输合作社的船队,现成立为丹桂地区航运公司,主营丹市至杨素县城灕江水域风光游览业务。

其中部分船只属於国营船队,另一部分则是集体所有制。

还有一个就是市外办下属的外事车船队,主要用於接待外宾,各国政要,以及重要领导人。

这两个单位是游览船只组成的大头。

剩下的,有掛靠在丹市杨素县城,以及各城区的城镇集体企业,这些船只不多,设备也比较简陋,主要用於承接內宾的水域游览。

上了船,人声里夹杂著柴油发动机预热的轰鸣声。

好在这是艘为数不多的空调船,李炎刚进船舱,就感到一阵凉爽,

王建设说,这已经是市外办目前最高规格的外事游船,李炎却看著十分拥挤。

只有底下一层是乘客区,二层是观景的甲板,不能坐人。

乘客区里,六人一张桌子,座无虚席,两张桌子之间基本是背靠背,算下来,一条船也就能载七十人左右。

他们这一船,基本是殴米游客,李炎发现,刚才在码头与他辩论的那个“华夏通”也坐在船里。

王建设给安排的座位在第一排,相比其他桌,空间要大一点,至少李炎能伸直脚。

洁茜卡和马修分別坐在窗户边的位置,李炎坐在洁茜卡身边,对面是余教授和王建设,李炎身边空了一个位置,正好给马修放摄影包。

要不是桌上的青瓷碟里盛了一些奶和巧克力,另有一盘苹果,和一盘本地的橙子,李炎根本感觉不出来这是一艘外事高档游船。

坐下没多久,船就启航了。

趁大家忙著看外面的风景,李炎粗略算了一下。

按一艘船能搭乘72名乘客算,如果是外事船,外宾的团票价为一人27元外匯券,一天就是1944元外匯券的收入。

一年除去修整期,以及无法行船的枯水期,只按一年三百天算,也有近六十万外匯券的收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