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不能真的让他们看扁了(2/2)

直到1998年,米国在职总统科里度访问梨江的前夕,还有全市市民自发组织到梨江两岸捡捞垃圾的行动,可见环境治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根据李炎的记忆,这个问题很快就能得到改善了。

两人在文山码头附近下了车。

这里位於市中心十字街往东去梨江的最大一座桥,也就是“东西两座桥”之一的界方桥下,码头在以南路段。

这附近一带没有停车场,司机把他们放下,轿车就开走了。

雨雾蒙蒙中,李炎望著陌生的码头。

远处烟雨中东江沿岸,凤尾竹隱约可见,丹桂城的歷史,水烟总多於硝烟。

“文山码头是丹桂市最古老的码头之一……”

李炎听见余教授在对外宾介绍码头的歷史,打著伞跟王建设走了过去。

“……明清时期,文山、水东门码头隶属於官府,作为官盐及官需物资的运输装卸。

民国时期,由民船工会管理。

1950年后,水东门和文山码头属於一些民间运输组织,比如船民协会,还有后来的木帆船运运输合作社。

1973年,隨著丹桂旅游开放,文山码头由客货两用码头逐渐转变为专业客运码头……”

“余教授。”洁茜卡打断了余教授的话,“请问一下,明清时期大概是什么时期?”

“大约是殴州的中世纪时期。”

“那也不过是五六百年。”马修在旁边插了一句,“夏国的歷史文化名城,也不过如此。”

“其实,文山码头的歷史远不止於此。”

李炎突然用英语插言道。

“这里的歷史要远溯到秦朝时期,也就是两千多年前,秦凿运河后,丹桂的盐运相当兴盛。

紧邻梨江岸边有一条著名的小街,叫『盐街』。

盐街主要是经营盐业为主,因此,作为航运和商业集散地的码头,文山码头的前身,就这样形成了。

之后,经过唐代,宋代,由於商业活动的增加,各种庙会、集市都在发展,在渡口原址上出现了浮桥。

码头被浮桥一分为二,上游码头即为一些民用码头,下游的码头就是现在的文山码头。”

李炎从前为给自己的酒店拉客,研究过丹市的歷史,许多文献资料信手拈来。

现在这个时代,余教授作为外语教授,知道的反而不如李炎多。

他惊喜地看了眼李炎,讚许地点点头。

可马修却说:“两千多年的歷史,也就只留下一个小小的码头。就拿埃及的胡夫金字塔来说,它以146.5米的高度和684万吨的总重量,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震撼的景观之一。要知道,那可是4700年前的建筑,如果我记的没错,夏国人那时候还是原始人,还在山洞里吃果子呢。”

李炎有点无语,怎么聊著聊著又来了。

如果这胡夫金字塔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最伟大的建筑,怎么几十年的时间就缩小了十米的高度?

如果它真的存在於4700年前,按它缩小的速度,那它最初的高度得有多高?

都捅破天了吧。

但李炎这些话只能腹誹,看看余教授,也只能是无奈地摇摇头,敢怒不敢言。

李炎心想,总得想办法打击一下这米国人的气焰,不能真的让他们看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