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你这买卖真不错(2/2)

李炎认得那些毛笔,不过是一些普通的毛笔,这个年代,商店里最多卖两毛钱。

“一支毛笔,转手卖给外宾是十美金。”张小伟凑近来小声说,眼里闪动著得意。

“那你这一个月算下来,收入不少吧?”

“还行,好的一天五、六十块,一个月不开张的时候也有,不过我们只收美金和外匯券,別的都不要。”

李炎心里默默计算。

就算平均一天二十美金,一个月就是六百,兑换成人民幣少说也有两千多元,这可是1980年,万元户都稀少的年代,他们一个月就能赚別人好几年的工资,难怪冒著蹲局子的风险,也要干这个。

“你这买卖真不错。”李炎由衷夸讚了一句。

“我也才干了几个月,不过我们这种也不算什么。”张小伟把毛笔收回包里,“人家有门路卖字画的那种,专门做外宾的生意,一幅梨江山水画就卖几千块,我们哪里比得了。”

“哪里的门路?在哪卖的?”

说起卖字画,李炎的精神一下就来了。

他曾经了解过,当年丹市很多富豪就靠卖字画发的家,那些字画99%都是普通人的作品,批发价多为人民幣五块到十块,卖出的利润却是无法估算的。

谁让老外就喜欢这个。

在国际上,梨江风景就代表了夏国风景,梨江山水画就是国画的代表,是世界的名片。

可惜李炎当年没赶上好时候,创业时涉外旅游已经江河日下,再加上当年的旅游商店审批部门眾多,手续繁杂,卖字画更需要美术协会的许可,他的人脉不够,也就没往这方面考虑。

而现在,涉外旅游刚刚起步,未必没有办字画店的机会,就是不了解现在已经做到了什么规模。

“有人办字画店吗?”

张小伟摇了摇头:“没听说过。其实我刚才说有卖字画的门路,我都是说著玩的,要真有这种门路,怎么会讲给外人听。我也是听说的。”

李炎看张小伟不愿意讲,知道两人初次见面,是自己交浅言深了。

他转移了话题:“那你知道,这些极其普通的工艺品为什么能卖出高价吗?”

张小伟:“那还不是因为外宾有钱,我听说,外国人的工资是我们的几百倍。”

李炎回忆了一下,八十年代,按米国的人均收入来算,几百倍可能夸张了,不过说是我国人均收入的一两百倍应该是有的。

就算是邻国日苯,小日子也过得很不错,人均收入能达到我们的八、九十倍。

而我国还只能算有工资的在职人员,更广大的农民兄弟是不包含在內的。

“但你以为有钱人都是傻子吗?要是把破烂按高价卖给你,你要不要?”

李炎的话把张小伟问住了。

“那你说说,他们为什么肯钱?说老实话,我都觉得卖的太贵了。”

李炎用桌子上的凉茶漱了漱嘴:“这话说来就长了。”

“你別看咱国家现在地位不高,在他们眼里是个穷哥们,可咱祖上阔过呀,在书本上,咱们国家是神秘的东方大国,自古以来就是奢侈品的发源地。”

“真的吗?有这么好?”张小伟兴奋地望著李炎,“你快说。”

“从商朝开始,咱们国家就开启了对外贸易,直到汉代成就了伟大的丝绸之路,明朝更是不得了,郑和率领全球最先进的舰队七下西洋,將我国的丝绸、瓷器、红茶、墨宝等销往全世界,这些货品在所有贵族之间流通,成为必备的奢侈品。

“后来,虽然经歷了二百多年的闭关锁国,但依然有走私商人不断將这些奢侈品运往全球,改阁开放后,新一代洋大人终於有机会来到咱国家旅游,而这些当年的奢侈品,在他们眼中却如此的物美价廉。

“就拿毛笔来说,他们並不懂得这是不是羊毫、狼毫,还是隨便什么人工毛製作而成,他们买回去又不是真的写字,而是用作收藏摆件,或者送亲友的礼品,只要具有东方大国的特色,绝对拿的出手。”

李炎洋洋洒洒一篇话,说的张小伟一愣一愣的,伸出大拇指说:“你太厉害了,你从哪学来的这么大学问?”

李炎说:“哪有什么学问,就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而已,跟老师学了点英语,查过一些英文资料。”

“臥槽。哥,你会外语?”

张小伟初中没毕业就去下了乡,年初刚刚返城,已经21岁了,比李炎还大一岁,但此刻在他心里,李炎就是他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