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八十年代的涉外旅游(1/2)

二十分钟后。

列车员江大海如实匯报了火车上的突发事件。

一波三折,听得李科长的心突突直跳,不过表面上依旧不紧不慢的。

“事情解决了就好,你们辛苦了。”

又问:“那个李炎,真的会英语?”

李科长总觉得不太靠谱,这年头,京城的外事办都招不到人,哪里这么容易就碰上会英语的人才。

“我不是吹牛,当时列车上好多人都看见了。”江大海回忆著李炎的风采,“小同志不但会英语,处理问题也特別周到,我还想给他单位写封感谢信呢。”

“你好像很了解他,具体说说。”

“李科长,搞不好你们两个是老乡。”江大海和李科长之前就认识,介绍李炎的情况,顺便打趣说。

同为合市人的李科长却不置可否:“李炎说认识郝领导,这都是一面之词,他英语水平怎么样,採访的內容合不合规,这些还得等了解情况后才能確定。”

“大海,你应该把人带过来的。”李科长皱了下眉头。

这时,小王临时找来的翻译余教授走了过来。

余教授是个留著地中海的小老头,在丹市某大学任教,他刚才与外宾交流过,此时对李科长使了个眼色,两人走远了些。

“採访的內容都掌握了吗?”李科长问。

余教授实话实说,把知道的採访內容复述了一遍。

李科长听完,微微点了点头。

“余教授,依你的看法,这个李炎的英语水平怎么样?”

“这人就是个半吊子,调戏女外宾,太不像样。”

老头很看不上李炎的做派,与外宾交流的时候,听马修的语气也颇有些嘲讽。

李科长也不太相信李炎有过硬的英语水平,从掌握的情况看,估计李炎会一些简单的口语,至於採访,大概是靠油嘴滑舌过的关。

“不过有件事,我还得匯报一下。”余教授又紧接著说,“人外宾要求,这两天的行程想邀请那位李炎同志一块隨行,可现在人走了,这下怎么办?”

这把李科长难住了。

“人倒是能找著,但这么做,不太合规格。”

李科长本是个中学校长,特殊原因才调到市外办,现在的涉外旅游,大家都在摸著石头过河,找不到能学习的经验,只能一切求稳。

“可这两个外宾是《时光》杂誌的记者。李科长,你知道的,他们最爱针砭时弊,如果这回拒绝了他们,搞不好又要在制度上大作文章,咱市里的旅游业刚刚起步,怕是影响不好。”余教授说。

这话提醒了李科长,上头问责就不好办了。

他沉默半晌。

“这样吧,回头我给东北那边掛个电话,先过一遍李炎的家庭关係,要是没问题,到时候再视情况而定。至於外宾那边,老余,你先去缓和缓和。”

余教授:“……行吧。”

***

“行了,叶二哥,你先跟你战友出去,我知道厕所在哪儿。”

出站口的检票处,人潮涌动。

李炎把行李丟给正排队的叶二哥,就奔厕所去了。

哗啦啦啦啦啦。

看著冲天一注粗壮的液体,李炎感觉身心一阵舒畅。

解决完后,他走到洗手台,好好洗了把脸。

模糊的镜子里,映出意气风发的青年。

二十岁的皮肤,白皙,紧致,沾满水珠的额头明亮饱满,高挺的鼻樑,长长的睫毛,还有一双看狗都深情的桃眼。

真的重生了。

连汗味都洋溢著青春的骚气。

此时此刻,李炎终於有了一种脚踏实地的真实感。

做了半辈子的酒店,他了解旅游业,更了解丹市旅游发展的进程。

八十年代,丹市不仅拥有西省唯一的国际机场,还有著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

比如,落地签证(口岸签证)政策,就表示,外国游客可在抵达时直接申请签证,无需提前在驻外使领馆办理。

另外,外国游客还可以获得较长时间的停留许可,方便深度旅游。

因为吃到政策红利,仅从1980到1990这十年间,当年二十多万人口的小城,就诞生了数位百万、甚至千万级別的富豪。

只可惜,他们其中有人因为见识有限,最后没能跟上经济发展的大浪潮,没有更上一步。还有一部分人,作死沾染了两“du”,从此人间蒸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