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翰墨轩的「偶遇」(2/2)

这个问题问得极有水平。它避开了宽泛的討论,直指版本鑑定这一核心领域,足以在三言两语间,试探出对方的深浅。

陆-扬几乎没有思考,立刻脱口而出:“当然有区別!而且区別很大!”

他將手中的书轻轻合上,用手指点了点封面,神情变得无比自信,甚至带著一丝学术上的偏执:“先生,分辨这两个版本,不能只看字跡,那是外行人的看法。关键在於两点。第一,是序言!”

“序言?”刘福贵饶有兴致地挑了挑眉。

“对!民国十七年的石印本,为了修正原版的一些谬误,在卷首增补了一篇由当时江城师范的周兰生先生撰写的《补校序》。而光绪木刻本是没有的!周先生在那篇序里,考证並纠正了原版地图中,关於『长溪』与『白沙河』交匯处走向的三处重大错误。这是最明显的区別!”

陆扬的声音不大,但吐字清晰,逻辑分明,带著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刘福贵眼中的欣赏之色愈发浓郁,他抚掌赞道:“原来如此!我那一本,確实没有周兰生先生的序!看来是光绪旧本了。小同学,你这学问,可真是扎实!”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陆扬似乎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摆了摆手,继续说道,“还有一个更细微,但更致命的证据。请您翻到正文第四十七页,关於『清溪河』的记述。”

“第四十七页?”

“是的。光绪木刻本因为刻工的疏忽,將『清溪河』错刻成了『青溪河』,一字之差,谬以千里!而民国石印本在校对时,已经將这个错误修正过来了。先生,您回去看看您的藏本,是『清水』的『清』,还是『青草』的『青』,版本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说完,他微微扬起下巴,眼神里闪烁著一种解决了学术难题后,独有的、纯粹的骄傲。

空气仿佛凝滯了几秒钟。

刘福贵定定地看著眼前的少年,眼神中的锐利和审视,已经悄然化为了毫不掩饰的惊喜和讚嘆。他原本准备了三套不同难度的问题,来层层递进地试探,却没想到,仅仅第一个问题,就被对方以如此摧枯拉朽、旁徵博引的方式,给出了堪称完美的答案。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了解”,而是深入骨髓的“精通”!

“『青』……『青溪河』……”刘福贵喃喃自语,隨即哈哈大笑起来,声音爽朗而真诚,“没错!我那一本,正是『青溪河』!小同学,你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茅塞顿开啊!我为这个问题,请教过好几位市里玩收藏的『专家』,他们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就只会让我看纸张、看墨色,没有一个人,能像你这样,把道理说得如此透彻,如此清晰!”

他向前走了一步,主动伸出手,脸上是伯乐发现千里马时的那种激动:“认识一下,我叫刘振民,做点小生意,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收罗这些被时光遗忘的宝贝。能在这里遇到你这样一位少年英才,真是我今天最大的幸事!”

陆扬有些受宠若惊地伸出手,和对方那只温暖而有力的大手轻轻一握,隨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刘先生您过奖了。我叫陆扬,江城一中的学生。这些也算不上什么学问,就是个人的一点小爱好罢了,让您见笑了。”

“爱好?不,这不是爱好,这是天赋!”刘福贵紧紧握著他的手,仿佛生怕他跑掉一样,目光灼灼地看著他,“陆扬……好名字!如旭日东升,光芒万丈!小陆同学,像你这样的年纪,能有如此深厚的积淀,实在是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啊!”

刘福贵的讚美是如此的真挚,如此的热情,充满了长辈对晚辈的欣赏与提携之情,让人根本无法生出半点怀疑。

“刘先生,您真的过奖了,”陆扬靦腆地笑了笑,抽回手,挠了挠头,一副不擅交际的纯粹模样,“其实……其实我对地方志、金石拓本这些比较感兴趣,其他的就不太懂了。”

“哈哈,术业有专攻嘛!能在一个领域钻研到这种深度,已经比那些什么都懂一点,却什么都不精的半吊子强太多了!”刘福-贵爽朗地笑道,他顺手从旁边的书架上抽出一本《歷代碑刻选拓》,自然而然地和陆扬並肩站在一起,翻开其中一页,指著一幅拓片说道:“说起金石,我最近刚收了一块前朝的墓志铭,上面的字体雄浑有力,可惜出处不明,小陆同学你见多识广,不妨帮我参详参详?”

一场精心设计的“偶遇”,就这样天衣无缝地,转入了一场关於学术的、热烈的“知音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