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无声的涟漪:家庭的温情与偽装的巩固(2/2)

“嗯。”陆卫国应了一声,目光落在了桌上那本显眼的旧书上,眉头微微一皱:“这是什么?哪儿来的破烂?”他的语气比赵淑兰直接得多,也更具审视意味。

赵淑兰嗔怪地拍了他一下:“什么破烂,这是扬扬今天特地去新华书店淘换回来的,说是本老书,关於咱们江城以前的事儿。”

“老书?”陆卫国拿起那本《江城水驛考》,粗略地翻了翻,纸张的脆弱让他不敢太用力,“这玩意儿有啥用?扬扬,你现在心思要放在学习上,別整这些没用的。是不是又被人忽悠了?”他看向陆扬,眼神里带著几分不赞同。

陆扬知道,父亲这一关比母亲难过。陆卫国是典型的传统男人,务实,讲究实际价值。

“爸,这书了我五毛钱。”陆扬先拋出价格,然后才不慌不忙地解释,“是在新华书店库房里找到的,人家老师傅说是清朝的孤本,叫《江城水驛考》。我看著里面提到了爷爷以前常说的金家渡,就想买回来看看。也算是……了解一下我们江城的歷史,对写作文什么的,说不定也有点用处。”他巧妙地將兴趣和“实用价值”掛上鉤。

“金家渡?”陆卫国咀嚼著这个地名,眼神里闪过一丝回忆,“你爷爷以前是总念叨。说那地方邪乎得很,水深,故事也多。”他放下书,语气缓和了一些,“五毛钱倒是不贵。不过,扬扬,你可別因为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分了心。高考才是正经事。”

“爸,我知道。”陆扬诚恳地点头,“我就是偶尔翻翻,当个消遣。主要精力肯定还是在学习上。不信您看,我还买了好几本辅导书呢。”他指了指旁边那摞崭新的习题册。

赵淑兰適时地插话:“就是,卫国,你就別老绷著个脸了。儿子知道上进,这是好事。他惦记著他爷爷,说明他孝顺。再说了,多读点书总没坏处,万一真像他说的,对写作文有帮助呢?”她给陆卫国夹了一大块肉,“快吃吧,尝尝我今天烧的肉,肥而不腻。”

陆卫国哼了一声,没再多说什么,拿起筷子开始吃饭。但他夹肉的时候,眼角余光还是瞥了一眼那本旧书,眼神复杂。或许是陆扬的转变太过明显,或许是“五毛钱”的代价確实不高,又或许是那句“惦记爷爷”触动了他,他终究没有再反对。

一顿饭,在相对温馨的气氛中吃完。

饭后,赵淑兰收拾碗筷,陆卫国坐在沙发上看《江城晚报》,陆扬则主动拿出新买的数学练习册,在灯下认真地做了起来。他没有再碰那本《江城水驛考》,仿佛它真的只是一时兴起的“消遣”。

但他的每一个演算步骤,每一次提笔思考,都比以往更加专注。他在用行动,巩固父母对他“好学上进”的印象。

“扬扬,做累了就歇会儿,別熬太晚。”赵淑兰从厨房出来,看到儿子专注的侧影,欣慰地说道。

“知道了,妈。”陆扬头也不抬地应道。

陆卫国放下报纸,也看了一眼儿子,眼神里多了几分以往少有的柔和。他清了清嗓子,说道:“学习是好事,但也得讲究方法,劳逸结合。那本……什么水驛考,你要是真有兴趣,周末有空就翻翻,別耽误正课就行。”

这番话,无疑是默许了陆扬对这本旧书的“研究”。

“谢谢爸,我明白。”陆扬抬起头,露齿一笑,笑容乾净而真诚。

夜渐渐深了。父母回房休息后,陆扬依旧在灯下“苦读”。直到確认他们都已睡熟,他才轻轻合上练习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拿起桌角那本《江城水驛考》,昏黄的灯光下,那些斑驳的字跡仿佛活了过来,带著歷史的幽深与神秘。

“投石问路”的第一步“铸饵”已经完成,並且在家中也巧妙地打好了掩护。这枚“石子”不仅是一本书,更承载了他精心编织的“金家渡传说”的引信。

他知道,这看似平静的家庭夜晚,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寧静。而他,就是那个即將搅动风云的人。

明天,该是如何让这枚“石子”在城南废品收购站那潭深水中,激起第一圈不大不小,却恰到好处的涟漪呢?

陆扬將书放回书包,目光深邃。他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这个计划,需要一个关键的“传声筒”,而王磊,似乎就是最合適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