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笔尖生辉:未来视角下的时代强音(1/2)

陆扬没有回宿舍,那里人多眼杂,不適合潜心创作。他最终在学校图书馆的角落阅览室里寻了个僻静的位置。午后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斜斜地洒在老旧的木质书桌上,空气中瀰漫著旧书特有的淡淡霉味和油墨香,反而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寧静。

他从书包里取出崭新的稿纸和一支灌满了蓝黑墨水的英雄牌钢笔。这是他特意买的,为了这篇或许能决定他第一桶金命运的徵文。

“启智,我们开始吧。”陆扬深吸一口气,在心中对启智说道,“文章的基调,既要有少年人的热忱与憧憬,也要不经意间流露出超越年龄的洞察力。主办方有文联、教育局和团委,口味要兼顾。”

“分析完毕。主要评委的偏好资料库已调取。周姓评委重时代感与文学性,王姓评委重学生视角与真情实感,李姓评委重青春活力与积极思想。建议开篇从个人感受切入,以小见大,迅速抓住评审注意力。”启智的声音冷静而高效。

陆扬点了点头,拧开笔帽,笔尖在稿纸上轻轻一点,留下一个圆润的墨点。他开始构思开头。

“我想用江城清晨的景象作为引子,”陆扬在脑海中与启智交流,“比如江边码头恢復的汽笛声,或者街头巷尾重新响起的自行车铃声,这些都是变化,是生机。”

“数据支持。198x年,江城港务局恢復了部分沿江客运航线,清晨的汽笛声確为城市復甦的標誌性声音之一。自行车保有量激增,清晨的自行车流亦是城市活力的体现。建议使用『唤醒』一词,將声音与时代甦醒联繫。”

“『唤醒』……不错。”陆扬眼神一亮,笔尖开始在稿纸上沙沙作响。他写下题目:《江城畅想曲:一个普通高中生的时代心声》。

他写得很慢,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他要的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是未来灵魂对这个时代的深情回望与热切期盼。

“关於江城的变化,不能只写高楼大厦这种空泛的东西。”陆扬一边写,一边对启智说,“我想写一些更贴近生活,更具人情味的细节。比如,我母亲脸上的笑容多了,父亲下班回家谈论厂里新政策的劲头足了。”

“符合王姓评委对『真情实感』与『贴近生活』的偏好。同时,家庭成员的精神面貌变化是时代进步在个体层面的直接映射,具有说服力。”启智迅速给出了肯定。

陆扬的笔尖在纸上跳跃,一行行娟秀而不失力量的字跡慢慢铺开。他写到了街边那些悄然出现的个体户小摊,那些用略显笨拙的吆喝声叫卖著自家製作的早点或小商品的男男女女。

“这里,我想深入一点。”陆扬停下笔,眉头微蹙,“启智,前世我记得,八十年代初期,对於个体户,社会上是有一些不同看法的,甚至有些不被尊重。我想把这种现象点出来,然后引出我的『畅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其实蕴含著巨大的能量。”

“风险评估:直接点明社会对个体户的负面看法可能引发爭议,需谨慎处理。建议採用对比手法,先描述其艰辛与不被理解,再展现其坚韧与对生活的贡献,最后升华到其对城市活力的积极意义。避免使用批判性过强的词语,以一个高中生的包容和观察视角进行描述。”

“我明白。不是批判,是理解和展望。”陆扬沉吟片刻,继续道,“我想表达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江城,不应该只有高耸的烟囱和整齐划一的厂房,更应该有这些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角落,有每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双手创造价值的机会。”

“这个角度很好。可以与团市委李姓评委偏好的『青年责任与担当』掛鉤,將对个体经济的理解上升为对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一种青年思考。”

陆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笔下的文字也愈发流畅。他回忆起前世,那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服务业是如何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他不能直接写“服务业”,这个词在八十年代还很陌生,但他可以用具体的场景来描绘。

“比如,那些修鞋的、配钥匙的、缝补衣服的……他们提供的便利,是不是也是一种『畅想』的方向?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更是生活的便捷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陆扬的眼中闪烁著光芒。

“可以將此类个体劳动者提供的服务,定义为『城市肌理的细微关怀』或『社会运转的润滑剂』。强调其在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提升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这符合文联周姓评委对『时代气息』和『创新性表达』的要求,也与教育局王姓评委对『社会现实结合』的关注点契合。”启智的建议总是如此精准。

陆扬写到兴奋处,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他將自己五十年的沧桑感悟,巧妙地融入一个十七岁少年的视角。他写江城的老街巷,写街坊邻里的热情,写恢復高考后学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也写自己作为一个普通高中生,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