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微弱火花的萌动与「近水」的雏形(1/2)

陆扬指尖的触感有些粗糙,那盘罗大佑的《童年》磁带边缘,因岁月侵蚀而略显锋利。他將磁带轻轻放回箱中,又拾起了那盘手写標籤的“邓丽君金曲选辑(一)”,下意识地用拇指摩挲著塑料外壳上那几乎看不见的细小划痕。空气里,那股旧纸张和尘埃混合的味道,似乎因为他刚才那番郑重的提问,而悄然发生著某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启智,你刚才说,邓丽君的磁带,即便盗版,也是青年群体爭相追捧的对象,对吧?”陆扬的声音比之前更沉稳了些,眼神中的迷茫正在一点点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专注的探究。

“数据確认无误,陆扬。”启智的声音依旧是那种特有的平稳,“在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大陆的文化娱乐市场,尤其是针对青年群体的流行音乐领域,正版音像製品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极为突出。邓丽君的歌曲因其独特的抒情风格和广泛的传播度,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號。正版磁带的稀缺性与高昂价格,催生了庞大的盗版市场。即便如此,能拥有一盘內容相对清晰的邓丽君歌曲磁带,对当时的年轻人而言,依然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吸引力……”陆扬重复著这个词,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前世高中校园里,那些偷偷在课桌下传阅歌词本、用单放机分享一首热门歌曲的场景。那种对新奇音乐的渴望,对偶像的追逐,几乎是刻在那个年代每个年轻人骨子里的印记。

他低头看著手中的磁带,封面上並没有印著邓丽君的头像,只是简单的歌名列表,字跡也有些歪斜。他轻轻打开磁带的塑料小窗,里面黑色的磁带条安静地卷在轴上,像一段段沉睡的时光。

“那……启智,除了直接购买,当时的人们,尤其是学生,他们通常通过什么途径来满足这种对音乐的渴望呢?”陆扬问道,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磁带盒的边缘敲击著,发出轻微的“嗒嗒”声。

“根据资料库中关於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社会生活及消费行为的分析,”启智回应道,“除了购买(包括正版和盗版),在特定群体和区域,存在非正式的音像製品『分享』与『交换』行为。更进一步,在一些相对发达的城市或高校周边,开始出现零星的、小规模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磁带租借』服务雏形。这种服务通常由拥有较多磁带资源的个人或小型摊点提供,以较低的日租金或次租金,满足那些购买力不足但又有强烈收听需求的消费者。”

“租……租借?”陆扬的眉梢微微一挑,敲击磁带盒的手指停顿了下来。这个词像一颗小石子投入了他思绪的湖面,激起了一圈圈涟漪。

“是的,租借。”启智確认,“这种模式的优势在於,它以较低的门槛,使得消费者能够接触到更多的音乐內容。对於经营者而言,则可以在单盘磁带的生命周期內,实现多次价值转换,理论上可以获得高於单次售卖的累计收益,前提是磁带的损耗率和流转率得到有效控制。”

陆扬的呼吸似乎都放缓了些。他前世虽然也经歷过那个年代,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他的关注点更多在於如何能听到歌,对於这些歌曲背后的商业逻辑,却是从未深思过的。此刻经由启智这个“未来之眼”的点拨,那些被忽略的时代细节,仿佛被重新赋予了意义。

“也就是说,”陆扬的语速有些慢,像是在仔细消化启智提供的信息,“我这箱子里的上百盘磁带,如果品相尚可,內容也还算流行的话……它们不仅仅是一堆『旧玩意儿』,而是一笔……可以流动的『资源』?”

“从理论上分析,宿主你的判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启智给予了肯定的答覆,“这些磁带,尤其是邓丽君、张蔷等当红歌手的作品,以及如《跟我学》这类具有持续需求的学习资料,在198x年的江城,若能以合適的方式进入流通环节,確实具备转化为经济收益的潜力。”

陆扬將手中的邓丽君磁带翻转过来,看著b面手写的歌名。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那层薄薄的塑料壳,看到了那些旋律背后涌动著的、属於一个时代的渴望与热情。

“如果……我是说如果,”他斟酌著词句,试图將脑中那个刚刚萌发的、还很模糊的念头清晰化,“我用这些磁带,在同学们之间,或者……在学校附近,搞一个小小的……磁带出租业务。启智,你觉得可行性有多大?”

“进行可行性评估需要更详细的参数输入,陆扬。”启智回应道,“例如:磁带的实际可播放状態与音质、目標客户群体的具体规模与消费意愿、潜在的竞爭环境、以及你计划投入的时间与精力等。但从宏观层面分析,基於以下几点,该设想具备初步探討的价值:

一、市场需求真实存在:青年学生群体对流行音乐及英语学习资料的需求旺盛。

二、获取成本相对较低:你的『存量物品』已在手中,初始投入主要为时间成本和极低的运营成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