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邮筒边的思量,分幣的重量(2/2)

“那么,做点小生意呢?比如……倒买倒卖?”陆扬想起了八十年代初中期那些“投机倒把”的个体户。那时候,信息不对称,物资也相对匱乏,很多不起眼的小商品,从一个地方倒腾到另一个地方,就能赚取不菲的差价。

“小商品倒卖,理论上存在盈利空间。”启智回应道,“例如,从南方沿海城市批发市场购进电子表、蛤蟆镜、牛仔裤等时髦商品,再到內陆城市如江城销售,確实可以获得较高利润。但此行为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第一,启动资金。您的七角三分钱不足以支付任何一批次商品的进货成本及长途运输费用。”

“第二,渠道与经验。您缺乏可靠的进货渠道、销售经验以及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三,法律风险。八十年代中期,国家对『投机倒把』行为的界定尚有模糊之处,政策时有波动。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均可能面临工商管理部门的查处,甚至被定义为违法行为。对於一名在校高中生而言,此类风险过高。”

启智的分析如同一盆冷水,將陆扬刚刚燃起的一点点不切实际的幻想浇灭了。他苦笑道:“你说的对,启智。本钱,我没有;门路,我暂时也没有;风险,我更承担不起。我现在是学生,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影响到我的学业和未来。这条路,暂时走不通。”

他停下脚步,看著街边一个卖冰棍的小贩。小贩推著一个蒙著被的木箱子,吆喝著:“冰棍儿!赤豆冰棍儿三分!奶油冰棍儿五分!”几个孩子围著,眼巴巴地瞅著。

陆扬摸了摸口袋,最终还是忍住了买一根冰棍解渴的衝动。五分钱,对於现在的他来说,也是一笔“巨款”。

“所以,启智,”陆扬重新迈开脚步,声音里带著一丝沉吟,“稿费是『远水』,那些需要本钱和门路的是『镜水月』。我们现在面临的,就是这『近渴』。七角三分钱,能做什么?”

“根据您的现有条件,若要实现短期內现金流的增加,且风险可控,可考虑以下方向:”启智顿了顿,似乎在进行更深层次的筛选与匹配。

“什么方向?”陆扬精神一振,他知道启智不会无的放矢。

“利用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提供有偿服务或创造低成本產品。”启智给出了一个相对宽泛的答案。

“有偿服务?创造低成本產品?”陆扬咀嚼著这两个词。

他抬头望了望灰濛濛的天空,八十年代的城市,天空远不如后世那般透亮。阳光努力地穿透云层,洒下斑驳的光影。街上的行人依旧匆匆,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

“启智,再具体一点。比如,我一个高中生,能提供什么有价值的有偿服务?或者,我能创造出什么几乎零成本,又能卖得上价钱的產品?”陆扬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他知道,抱怨和空想解决不了问题,只有行动,只有找到那个最微小、最可行的突破口,才能撬动命运的齿轮。

“这需要结合您自身的特长,以及对当前市场需求的细致洞察。”启智的声音依旧平静,“例如,您的书法水平远超常人。在特定场合,如春节前夕,代写春联或许是一种可能的低成本服务。但目前时节不符。”

“代写春联……”陆扬笑了笑,“这倒是个思路,不过確实不应季。还有別的吗?”

“考虑到您对文学的敏感度及创作能力,以及您对未来信息的掌握。或许可以思考,是否存在一些信息差,或者一些被当前社会普遍低估或忽略的智力成果,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快速转化为经济价值。”

“信息差……被低估的智力成果……”陆扬的脚步慢了下来,他陷入了沉思。

口袋里那七角三分钱,仿佛真的有了沉甸甸的重量,压在他的心头,也像一根鞭子,催促著他必须儘快找到解决之道。他不能坐等几个月后的稿费,他需要现在,立刻,就为自己,也为这个家,找到一条能够带来改变的道路。

邮筒边的思量,最终化为了对现实最清醒的认知。分幣的重量,让他深刻体会到,重生之路,每一步都必须踏在实处。远大的理想固然重要,但解决眼前的困境,才是通往理想的第一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