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语文课上,意蕴惊鸿(1/2)

午后的阳光带著几分慵懒,透过江城重点中学高二(三)班教室的玻璃窗,在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瀰漫著粉笔灰和旧书本特有的混合气味,还有一丝午饭后挥之不去的睏倦。与上午数学课和物理课接连掀起的惊涛骇浪相比,此刻的语文课显得格外平静,甚至有些沉闷。

讲台上站著的是语文老师林文静。她大约四十多岁,穿著一件素雅的蓝色衬衫,戴著一副细边眼镜,头髮一丝不苟地梳在脑后。林老师是学校里有名的老教师,教学严谨,尤其对现代文学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只是,面对台下一片或强打精神、或昏昏欲睡的学生,她那带著温婉南方口音的讲解,也像是投入湖面的石子,只激起几圈微不足道的涟漪。

“……所以,我们说朦朧诗,是特定歷史时期的產物。它出现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经歷过那场浩劫之后,年轻一代的诗人们,他们不再满足於过去那种口號式的、直白的表达,开始用一种更晦涩、更內敛、更注重个人內心感受的方式来写作。他们的诗歌里,充满了象徵、暗示,有著对过去的反思,对现实的迷茫,也有对未来的探寻……”

林老师的声音在安静的教室里迴荡,她正讲解著顾城那首极具代表性的短诗——《一代人》。

黑板上,是她用娟秀的粉笔字写下的诗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诗很短,只有两句,但意蕴非常深远。”林老师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台下,“『黑夜』,可以理解为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是压抑,是禁錮,是思想的蒙昧。『黑色的眼睛』,是时代赋予这一代人的印记,是他们无法选择的出身和视角。但最关键的是最后一句,『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里的『光明』,又象徵著什么呢?这种『寻找』,又体现了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態?有没有同学愿意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室里依旧安静。大部分同学低著头,假装在看书或者做笔记。几个成绩好的学生,比如苏晓蔓,虽然在认真思考,但眼神中也带著几分犹豫。朦朧诗的解读,向来是开放性的,却也容易说得浅薄。

李建国撇了撇嘴,对这种“酸文假醋”的东西向来不感冒。他更关心的是,陆扬那个傢伙,上午连爆两门理科,难道下午还要在语文课上出风头不成?他下意识地朝陆扬的方向瞥了一眼,发现他正望著窗外,似乎又在神游天外。哼,装模作样!李建国心里冷哼。

王磊则有些坐立不安,他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陆扬:“喂,扬哥,老师提问呢,你发什么呆啊?”

陆扬確实没有“发呆”。他的目光是投向了窗外那片被阳光照亮的树叶,但他的思绪,却早已被这首诗拉回了那个既遥远又仿佛就在昨日的年代。

前世,他也曾是这“一代人”中的普通一员。他清晰地记得,八十年代初,社会开始解冻,各种思潮涌动,年轻人的心中充满了压抑过后的迷茫、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不安。这首诗,几乎是那个时代青年心声的缩影。

【启智,调取《一代人》的创作背景、时代评论及主要解读观点。】陆扬在心中默念。

【数据检索中……《一代人》,顾城作於1979年4月。普遍认为,“黑夜”象徵文化大革命及其造成的精神创伤与思想禁錮;“黑色的眼睛”既是创伤的印记,也是这一代人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寻找光明”则代表了在经歷黑暗后对真理、理想、希望和个人价值的执著追求,体现了人性的觉醒和反抗精神。主要评论集中於其反思性、批判性及人道主义光辉……】

启智迅速提供了精准的背景资料和主流解读。但这些理性的分析,此刻在陆扬心中,却被一种更深沉、更个人化的情感所覆盖。他不需要启智告诉他这首诗“应该”怎么理解,因为他自己,就曾用那双“黑色的眼睛”,在那个时代的“黑夜”里,挣扎著寻找过属於自己的“光明”。虽然,前世的他,最终迷失了方向。

林文静看著台下鸦雀无声的场面,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她轻轻嘆了口气,目光在教室里缓缓移动,掠过苏晓蔓那张写满思索的清秀脸庞,又扫过几个跃跃欲试但又缺乏勇气的男生。最后,她的目光,竟也鬼使神差般地,落在了那个今天上午成为全校话题中心的男生身上。

关於陆扬在数理两科上的惊人表现,她也已有所耳闻。好奇心驱使下,她决定试一试。

“陆扬同学,”林老师的声音打破了沉寂,“你来谈谈你的看法吧。对这首诗,你有什么理解?”

又点陆扬?!

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隨即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低语。

“天啊,林老师也点他?”

“不是吧,语文也要来?”

“他……他懂诗吗?”

“这下总该露怯了吧?这可不是靠算出来的。”

李建国的嘴角勾起一抹幸灾乐祸的弧度,身体微微前倾,准备看好戏。

王磊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紧张地看著陆扬,低声嘟囔:“扬哥,悠著点,不懂就说不懂,不丟人……”

苏晓蔓的呼吸也屏住了。她那双明亮的眼睛紧紧盯著陆扬,上午物理课上他那番逻辑縝密的分析还歷歷在目,那种超越知识本身的思维魅力让她印象深刻。现在,面对这首充满感性与象徵的诗歌,他又会说出什么?她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好奇与期待。

陆扬缓缓站起身。

这一次,他的脸上没有了理科课堂上的那种锐利和自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他十七岁年纪不符的平静,甚至带著一丝淡淡的、不易察觉的沧桑。

他没有立刻开口,而是再次看了一眼黑板上的那两句诗,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粉笔字跡,看到了背后那个风起云涌、百感交集的年代。

教室里静得能听到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