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长街漫步,岁月拾遗(1/2)

喧闹的人声和车铃声在身后渐渐远去,王磊咋咋乎乎的声音也消失在了下一个拐角。他大概是真衝著食堂那可能存在的红烧肉飞奔而去了。陆扬独自一人站在岔路口,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空气中那股混杂著煤烟、尘土和隱约饭菜香气的味道,无比真实,又无比遥远。

终於清净了。

他没有立刻迈步,而是像一尊雕像般,静静地站了几秒钟。五十年的记忆碎片如同退潮后的海滩,散落在他意识的各个角落。而此刻,脚下这条通往“家”的路,既是那片海滩上最熟悉的一块礁石,又因为时间的冲刷而显得全然陌生。

他迈开脚步,刻意放慢了速度,像一个初来乍到的游客,用一种近乎贪婪的目光,重新审视著这条承载了他整个少年时代记忆的街道——江城,解放路。

“永久、凤凰……”他的目光掠过街边停放的几辆自行车,手指无意识地摩挲著。前世他省吃俭用大半年,才终於在工作后拥有了一辆属於自己的二手永久牌自行车,那份喜悦,至今想来依旧清晰。而现在,这些在未来会被电动车、汽车彻底取代的“老古董”,却是这个时代最主流、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无数家庭的骄傲。

“启智,”他在心底轻唤,“调取一下1986年江城地区一辆全新永久牌pa-18型自行车的官方售价和大致的购买难度。”

【数据检索中……1986年江城市,永久牌pa-18型自行车官方指导价约为180元人民幣左右。购买除需要足额人民幣外,通常还需要『自行车票』。自行车票属於紧俏票证,普通工人家庭获取难度较高,部分单位会作为福利发放或需要排队申领。黑市价格浮动较大,全套(车+票)可能溢价30%-50%甚至更高。】

一百八十块……还需要票。陆扬微微眯起了眼睛。他记得父亲陆卫国当时的月工资好像还不到一百块,母亲赵淑兰在街道工厂的收入更是微薄。一辆自行车,对於他们家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更別提那张比钱还难搞到的票了。前世,直到他上大学离家,家里也没能添置这样一辆“大件”。

他继续往前走,目光从自行车移到了街道两旁的店铺。

左手边是一家国营百货商店,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厚重的水泥门楣上,“为人民服务”五个红色大字经过风吹日晒,已经有些斑驳。透过积著灰尘的玻璃橱窗,可以看到里面昏黄的灯光下,几个穿著蓝色工作服、表情略显淡漠的售货员,正站在高高的木质柜檯后面。柜檯里的商品摆放得稀稀拉拉,几匹色过时的布料,几个搪瓷脸盆,几双解放鞋……一切都透著一股暮气沉沉的味道。

陆扬的目光在橱窗里停留了几秒,然后转向了百货商店斜对面。

那里,一个用几根竹竿和油布搭起的简陋摊位显得格外扎眼。摊主是个戴著套袖的中年妇女,正热情地招呼著过往的行人。摊位上摆满了五顏六色的塑料发卡、廉价的玻璃丝袜子、还有成卷的鬆紧带、各色纽扣等针头线脑。虽然东西简陋,但围观和购买的人却明显比对面的国营商店要多。

“看看嘞!瞧瞧嘞!南方来的最新款式!发卡五毛一个,袜子一块一双!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妇女的吆喝声带著浓重的口音,却充满了活力。

这就是时代的对比。陆扬心中暗道。一边是墨守成规、效率低下的国营体系,一边是野蛮生长、却充满生命力的新兴个体经济。冰与火,正在这条街道上无声地交织、碰撞。

“启不定哪天,这家百货商店就得关门大吉了。”陆扬几乎可以预见到几年后的景象,“而这个不起眼的小摊,或许就是未来某个服装批发帝国的第一块砖。”

他摇了摇头,將这些思绪暂时压下。想得再远,也得从脚下开始。

“启智,刚才那个摊位上卖的玻璃丝袜子,记录一下价格和大致的进货渠道可能性。还有,查询一下江城地区关於个体经营的最新政策,特別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限制。”

【信息已记录:玻璃丝袜子,零售价约1元/双。根据1986年时代背景推断,货源可能来自南方沿海城市(如温州、广州)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通过长途贩运或邮寄方式进入內地。关於个体经营政策:1984年《国务院关於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已发布,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发展,但各地执行细则不同。江城作为中部省会城市,对外来人口从事个体经营可能存在一定的登记、管理限制,具体需进一步查询地方性文件或通过实际观察了解。】

果然有限制。陆扬瞭然。这个年代,信息闭塞,物流不畅,政策壁垒无处不在。机遇看似遍地都是,但真正能抓住並做大的,无一不是胆识、眼光、能力和运气缺一不可的人。他现在空有超越时代的眼光,但身份、资源、本钱,几乎为零。

“急不得,急不得……”他告诫自己,目光继续在街道上游走。

墙壁上,除了“为人民服务”,还能看到“五讲四美三热爱”、“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等带著鲜明时代印记的標语,有些是用红漆刷上去的,有些是印刷的海报,边角已经起卷。偶尔还能看到一两张批判“资產阶级自由化”的宣传画,画面严肃,措辞激烈。

行人的穿著印证了启智之前的扫描。蓝、灰、绿是绝对的主色调,的確良、卡其布、劳动布是最常见的面料。款式单调,几乎看不到什么个性化的表达。但所有人的衣服,无论新旧,都洗得乾乾净净,熨帖整齐。这是一种属於那个年代的,物质贫乏下的体面和自尊。

他看到一个穿著灰色中山装的老大爷,推著一辆吱呀作响的二八自行车,后座上用草绳捆著两颗大白菜,慢悠悠地从他身边经过,脸上带著满足的笑容。

他看到几个刚下班的年轻女工,穿著蓝色工装,嘰嘰喳喳地结伴而行,討论著晚上要看的电视剧《渴望》,脸上洋溢著青春的光彩。

他看到一个男人,蹲在修鞋摊前,小心翼翼地脱下脚上那双鞋底快要磨穿的皮鞋,递给鞋匠,眼神里充满了期盼。

他看到一对年轻的父母,领著一个扎著羊角辫的小女孩,站在一家照相馆的橱窗前,小女孩指著里面一张放大的黑白全家福照片,奶声奶气地说著什么,父母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