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出名(2/2)

“嘭”的一声,黎文明恍然大悟,一巴掌拍在会议桌上,“妙,確实妙。郑总,还是你牛逼,我们硬是没想到可以这样。无非就是一次性多摊销一点周转材料嘛。”

其他人也体味过来,都说“好”,给郑仲平竖起大拇指。

吴德胜看著黎文明的样子,知道他找到了方法,於是说道:“黎总,刚刚郑总讲的方法,你觉得可以吧。如果可以,你就赶紧去编制方案,抓紧施工。摊销损耗方面,你们想项目部打一份监理通用申报表,同意你们一次性摊销,但进度必须抓起来,不然,我也不会认帐。”

“好,好,好。”黎文明连说了几个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心情很不错,看罗文权的目光也没有那么刺眼了,不然,他老师觉得罗文权不晓得变通设计方案。

解决了装模这个事,吴德胜又主持探討人工挖孔桩穿不过溶洞的技术难题。

有人想过找机械桩机过来,但目前星城没有,省城那边只有管桩机,旋喷机,冲孔桩机要外省才有。星城这边基本都是人工挖孔桩。

有人想过做钢护筒,这也是人工挖孔桩遇到溶洞流泥的通常做法。但挖了近三十米深,超过二十五米,就很不安全了,而且把钢护筒做成几块,放下去,因为流泥的推力,也不好安装,撑不开,绞不好螺栓。每天下去就泡在泥水里,还要担心陷住,现在工人都不想下井作业了。

也有人说在下面打钢筋,扎编织袋,砌筑挡泥墙。但最后也觉得没有地方生根,方案也不行。

郑仲平在潭洲城建培训时,听秦立斌提起过一次类似桩基处理方案,也是遇到多层溶洞,流泥阻不住,觉得有参考价值。他待大家没有热烈討论的时候,拋出他参考秦立斌所讲的方案,而考虑出来的方案,“吴科,罗工,我看可不可以这样呀。罗工,你是结构设计方面的专家,我体格构想,供你考虑。”

吴德胜和罗文权两人都点了点头。

郑仲平才接著讲道:“我们都知道人工挖孔桩最大的优点是,把桩孔內的地质情况看得清清楚楚,但缺点是,不安全。所以超过一定深度和难度,就很难处理好,工人不想下去,就不能挖到设计规定的三倍桩径以上完整基岩面上。这类桩都属於端承桩,很少利用其摩擦力。所以我在想,我们可不可以考虑利用其端承力和摩擦力,甚至多次认为製造端承力呢。现在,这些桩都挖到了岩层,只是处於溶洞层,基岩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而且充满流泥,桩端沉渣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我大胆提一个建议,我们遇到此类桩孔,就不再往下挖,而是拋石挤淤的方式,把桩底填充石头,把流泥阻在桩孔外侧,把浮在石块上的流泥挖除后,在上面安装钢筋网片,浇筑一层封底混凝土,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在桩身的適当位置,至少在老土层或岩层位置扩孔,將桩身往外扩大,类似於桩底扩孔的形式。方法是吊放钢筋笼,將混凝土浇筑到擬扩孔的位置,人可以站在该处作业,对桩身进行扩孔,安装钢筋网片,增加受力面积。至於做几次扩孔处理,能够利用多少摩擦力,需要罗工去计算。”

大家耳目一新,干了这么多年人工挖孔桩,第一次听到这么处理溶洞问题。

樊金明哈哈大笑,“郑总,如果你不是老板,我一定建议我们张总把你要到我们公司去做总工。感谢呀,兄弟,帮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罗文权也点点头,陷入沉思:这样处理,真还是一个方向。

吴德胜很满意地看了看郑仲平,对他的好印象又进了一层。

此次討论会后,郑仲平在钢建筑领域现场问题处理方案方面,算是出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