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险酿大事故(1/2)

既然决定留在皋西,郑仲平第二天带著胡孜良去拜会了谢日军,说了一些考虑不周、请谢董继续支持的客套话,又到工业区见了章主任,说了同样的话。

章主任对非凡电子厂一如既往的热情,协助胡孜良与武校老板洽谈租赁合同,办理执照时,帮她打招呼。

郑仲平把筹备工作都甩给了胡孜良,夏玉书派了他小舅子过来,协助胡孜良筹办。

两个厂房柱加固工程都验收完成,进入了结算审计程序。郑仲平带著公司预算员刘元燕,把规划部的三个同学聂春华、郑丽丽、吴桂华,审计部的谭忠贤,张慧敏,邓桂兰请出来,在阳光大酒店招待了一顿,每人送了一个礼品袋。

郑仲平有一个理念:做什么事,只要人通了,就什么都通了。毕竟法律政策规定都是人制定的,原则范围下,还是有一定的橡皮筋效应。而这点效应,就是工作的空间。

第二天开始,郑仲平就没有管结算审计,都交给了刘元燕,让她直接找相关办事人员对接就可以。解决不了的事情,再来找自己协调。

郑仲平私下跟张慧敏说了,公司结算审计的事情,她私下里帮忙沟通。

他现在的精力,都放在热电厂水渣池工地。因为出色的工作状態和成果,技改部又把给其他单位施工的任务收回,给达通建安公司增加了一百多万的任务委託。

被收回项目的单位很恼火,就恨上了郑仲平,但她们自己完不成任务,也只能咬牙切齿而已。

钢下达了最后通知:项目必须在1997年1月10號投入生產。

现在是1996年12月16號,清晨的雾靄瀰漫在热电厂,空气里浸满了灰烬与铁锈混合的独特气息。冷却塔的巨大阴影斜斜铺展在施工场地上。

时间紧迫,这工期就是达通建安勒在脖子上的套索,隨著甲方日益紧迫的进度要求,正被无形的力量一点点收紧。

全公司的人员都压在水渣池工地,管理人员跟作业人员一样,也分成了两班倒。白班从早8点到晚6点,夜班从晚6点到凌晨2点。一些必须先完成才能开始后续工作的项目,还安排了通宵作业。

技改部的管理人员和热电厂的跟班人员,也跟施工单位一样,分班呆在工地里。

每天,杨卫东和吴德胜都会喊上郑仲平在工地巡查,等他们检查一圈回了工地办公室,郑仲平又会返回自己公司的作业点,盯著大家作业,基本没能在临时办公室落脚。

在除尘管道作业区,郑仲平停留时间最多。十多米的支架高处,水渣池管道安装的活儿正吃紧展开。

郑仲平站在吊车大臂外侧,招手把安全员廖新辉喊过来,问:“新辉,今天下午上班前,有没有检查工作吊篮的钢丝绳?”

廖新辉是一个小胖子,每天爬上爬下,大冬天,脸上都有汗珠。“郑总,我每天上下班都要求指挥员和班组进行检查,我自己也会检查。”

在支架上去焊接管道,十多米高,下面到处是设备和工具物料,没有空间搭设脚手架体操作平台,只能採用吊车悬吊一个角钢与钢筋焊成的立方形吊篮,人站在里面,穿戴安全绳,安全绳掛在汽车吊吊鉤上。

“你每天也要多提醒吊车司机,专注一些,不要掉散慌,別乱甩吊臂,乱放吊绳。还有,要提醒吊篮里的作业工人,在进到吊篮里后,首先就是把保险带掛在吊车的吊鉤上。当吊车升到作业点时,要把安全带的另一个掛鉤掛在管道上的吊耳里。这样就算吊车发生误操作,人还是会有保障。准备工作做好,吊车起升操作稳一点,不要急切。任何时候都要记住:安全第一,安全就是效益!”郑仲平这样的话,每天要说许多次,只要见到管理人员和工人,就会重复说。

习惯成自然,念叨多了,把这些內容灌输到他们的脑子里,就会形成习惯性自觉。这是郑仲平管理安全的理念。

百密一疏。这是最大的禁忌,也是最大的遗漏。郑仲平每天就担心这一点。

高处传来的金属摩擦声尖锐刺耳,总在他绷紧的神经上狠狠刮蹭。吊篮里的作业工人正在向指挥员示意,要他告诉司机,把吊篮再提起一米。

郑仲平判断,这名工人是想对焊管道上面。

吊车在指挥员的指挥下,慢慢提升了一米。但提起后,作业工人就不能站著施焊,只能蹲下来。但蹲下来后,人在吊篮里,作业没有那么方便,动作很慢。

他想快一点焊完,早点下来,所以就站起来,爬出吊篮,站到管道上面。

他没有解开鉤在吊车上的安全带,蹲下来开始施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