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百年后,朕可当得文武之號?(2/2)

第二,铸官幣,锚定白银,甚至是黄金。逐步替代银两在市场的流通。

第三,发行外国商引,同盐引一个道理,严格把控外商的白银输入量,必要时,可以国家干预白银的市场流通数量以確保货幣的稳定性。

薛虹还在奏摺中提出了搞內外双循环体系,以最大程度的確保在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同时,还能刺激商业进步,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繁荣,进而刺激生產力的迁跃。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人非圣人,但有私心,则必为盗者也,以至於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一国一邦之物產资財必有限,是故贵、商、农三者爭其利,上者多之,下者少之。

今以新税法行天之道,取上盈余之財,补下不足之贫,必生积怨……”

当隆庆帝看到將內部矛盾转移为外部矛盾,实行內外双循环,商农並行时忍不住大叫了一声好!

搞改革难的不是开头,而是怎么把新的制度延续下去。

就如薛虹奏摺里说的,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这几乎是和全天下的统治阶级顶著干!

就算隆庆帝有圣君之能,薛虹也是天纵奇才,这法子想推行下去也是千难万难,恐怕到时候给隆庆帝干活的人都不一定有了。

可一旦对外商业繁荣起来,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而且薛虹给出的提议是,先进行对外贸易掠夺,然后先积攒充盈国库。

再借著对外战爭的时候,坑死一批占著茅坑不拉屎的老棺材瓤子,再提拔一批听话的新权贵。

以新权贵制衡老权贵,到那个时候,两者斗的你死我活不可开交的时候,再彻底施行税制。

这样一来,新旧勛贵阶级哪怕再不情愿,但谁也不敢彻底厌了隆庆帝。

因为他们彼此对隆庆帝来说都不是不可替代的。

而且此时对外贸易进行的如火如荼,届时农税短时间会严重落后於商税。

到了那个时候,所有人的目光就都会转移到对外贸易这块更大的蛋糕,从而疏忽最根本的基本盘农耕这一块的利益。

只要对外贸易没有迟滯下来,那这群权贵就反应不过来。

等他们反应过来后,一切已经尘埃落定,权贵官僚已经被从天宫上拽下来了。

隆庆帝收到摺子的时候还是黄昏,这一看又是一个通宵。

直到將近子时,尹皇后亲自来劝,隆庆帝这才恋恋不捨的合上了摺子,心中感慨万分。

“想朕自登基以来,兢兢业业未有一刻稍敢停歇,莫不是祖宗怜朕子民,降此子以做弓矢,成我大明千秋越古之功业?”

隆庆帝手中不断抚摸著摺子,久久不肯离开桌案前。

隆庆帝明白,越是利润越大,风险自然也是越高。

倘若薛虹所言可成,那他未来諡號最次,也得是文、武、大、昭这其中选择一个。

可一但玩砸了,他就得和薛虹被文人墨客钉在耻辱柱上!

保不齐日后的史书还会把他和薛虹编出一段短袖的情节,说他重用薛虹是被蛊惑,他们两个是昏君妖臣的典范呢。

隆庆帝拿著奏摺在手中拍了拍,忽然嗤笑出声:“朕少时放浪不羈,眠宿柳,无心相爭,却仍登帝位,此莫非天命呼?

欲成大事者,非大成,即大败,未有中间余地也!

成事在人而谋事在天,朕倒是很期待,百年之后朕的諡號,可当得文武之流?

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