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神秘书信(2/2)

於红果子沟之五渠村设驻兵营帐,於塔什克梁与大山头间筑碉楼,於塔什克梁之巔建烽火台,以作预警之用。北典城若战事紧急,烽火示警亦可令民眾有备而退。

於旗疙山与白虎山之间的冰沟处修筑碉楼及驻兵营地,且在白石尖与黑石峁亦建造碉楼。倘若北典城难以坚守,此地可构建起类似长城的防御体系,亦可抵御些许时间,进而为民眾贏取撤退之机。

自红果子沟构建起通向乌海军镇的撤退与逃生快速通道,即“红衣直道”,相关標段任务已下达至各责任人,眾人皆已签署军令状,若未能按时完成任务,必將严惩不贷,以確保在战事紧迫之际,能够迅速安排民眾撤往乌海军镇。

目前红衣直道的修筑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工程將在6月底收尾。

就连梅老將军续弦的新夫人赫连香奴身怀六甲,亦毫不示弱,拖著身孕之躯,详尽地勘查简泉农场的每一处角落。

她的足跡踏遍了简泉农场的每一方土地,何处宜种小麦,何处宜栽果树,何处宜种桑葚、枸杞、红等经济作物,何处宜植马乃真带来的小米(小米適宜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鬆肥沃、排灌便利的地块种植。?),诸如此类,她皆瞭然於胸,且有详尽的规划与具体的部署。

简而言之,简泉农场的每一寸土地,在赫连香奴的操持下,皆物尽其用。

即便在这个寒冬,她亦引领著五百一十八人的赫连氏族人,始终如一地平整著简泉农场的土地,连她的五个孩子沮渠化羌、赫连蒙恬、赫连香武、赫连千雪、赫连勃勃,也都到田间地头帮忙。

如今,去年底接管的“10月移民简泉农场的来自原昌邑国的丐帮农民种植的冬小麦”差不多长到半人高啦,麦秆粗得像筷子,密密麻麻的,长得可厚实啦,还特別整齐,土尘都很难钻进去呢。

麦子的顏色一天一个样,变化可大啦,从深绿慢慢变成淡黄。

麦穗又粗又长,像猫尾巴似的。麦粒颗颗饱满,熟得不能再熟啦,把麦芒都撑得高高的。麦芒上小小的刺毛,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还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呢。

麦子的头开始往下垂啦,散发出成熟的味道。

微风悠悠拂过,麦香丝丝缕缕地飘过来,金色的麦浪起起伏伏,如波涛般汹涌澎湃,那丰收的景象,真是令人心醉神迷!这金色的麦浪,让世界上其他顏色都黯然失色!

赫连香奴伴著那一波一波的麦浪,心怒放,仿佛离家族復兴的美梦又近了一步。

她忍不住折了两个麦穗,掐掉尖尖的麦芒,放在手心里轻轻揉了几下,麦粒就从麦穗上掉下来了。

她在手心里换来换去,一口一口地吹掉麦皮,那是一捧红红的、圆滚滚的麦粒,看著就特別诱人,口水都忍不住流出来啦。

她抓了一小把放进嘴里,慢慢地嚼著,满嘴都是新鲜的味道,仔细品一品,不光有泥土的香气,还有雨露的甘甜,绿草的清新,儿的芬芳,更有浓浓的阳光味道……

赫连香奴站在那片广袤无垠的麦田边,心中暗自思忖著:“瞧瞧这些麦子啊!它们宛如大地的宠儿一般,尽情地汲取著日月的精华。每一株麦秆都挺拔而坚韧,麦穗沉甸甸地低垂著,仿佛是大自然慷慨赋予的珍贵礼物。”

她不禁想像起用这般优质的麦子製作而成的麵条该会是何等美味。那些细长而劲道的麵条,在滚热的汤水中翻滚跳跃,散发著浓郁的麦香,喜欢吃麵的王上必定会对其讚不绝口、爱不释手。

此时此刻,放眼望去,春小麦梯田也已经顺利地完成了所有的春播工作。待到金秋时节来临之时,这片土地將会迎来一场丰收的盛宴。

据初步估算,此次秋收至少能够收穫三万担粮食呢!再算上之前种植的冬小麦所產出的一万担粮食,总数已然达到了四万担之多。

距离预定的十万担军粮目標任务,虽然还有一段路程要走,但无疑已经向前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大步。想到这里,赫连香奴的脸上不由得浮现出一抹欣慰的笑容。

此后,刚赶回平吉堡的帝贺未曾喘歇,於六月六日,就亲临北武当庙,出席寺庙落成开光法会。他对此亦是讚赏有加,屡屡向赫连香奴点头示意。

开光法会结束后,將在此地召开应对汉军可能自高平城出击金城属国的特別军事会议,对姚铁明將军和韩红烟卫长共同署名提出的拒止之策进行討论,同时对石嘴山军镇的建设工作予以验收。

若验收合格,则即刻公开宣告梅超风出任新夏朝內阁“五公之一”的郎中令。

赫连香奴的工作表现及態度,深得前来北武当山庙开特別军事会议的娜菌王妃、国相韩晓健、太常宗政明月、財政大臣阿嘎、太尉阿布等的讚赏,眾人皆对其予以高度评价,並表达了诚挚的谢意。有粮在手,军民方可无忧。

郎中令梅超风老將军亦是喜不自禁,对自己夫人的卓越才能深感欣慰。

会议休憩之时,帝贺与赫连香奴有一个深度密谈:若欲助赫连氏復族,於帝贺当下力所能及且可向前拓展掌控之版图內,最为理想之领地当属“青城”(今之呼和浩特),此乃赫连氏先祖曾经的领地。

目前“青城”並无城廓,只有零星牧民偶尔在此居住,也算荒凉之地,尚无人占据之,属鲜卑人与汉廷两不管地带,因此可据占之。

但因为鲜卑人和汉军太强大,就算是占据了“青城”,也肯定守不住,赫连氏目前人太少了,才五百多人。

帝贺的计划是,

鑑於石嘴山军镇卓越的建设成果,擬调任梅超风前往白音敖包军镇,兼任军镇长一职,辅助小铁弗治理领地,並参照石嘴山军镇的模式建设白音敖包军镇,同时负责训练並指挥铁弗狂骑。

待她两个月后產子完毕,將调往禹羌龙军大青山军部,协助军方管理灰腾梁农场,同时负责修筑“朵顏直道”。

届时,让她寻国相韩晓健,在原有的五方协议上补签为六方协议,將其中的分配条款由“其余八成由刘阳宏家族(含汤氏家族)、张志群家族、铁木真家族、张鹏家族(含孙氏家族)均分”变更为“其余八成由刘阳宏家族(含汤氏家族)、张志群家族、铁木真家族、张鹏家族(含孙氏家族)、赫连氏家族均分”;其他条款亦作相应修改。

赫连氏暂且归入铁弗部。

帝贺向赫连香奴透露,铁弗部的三大支柱氏族,包綺所在的包氏以及曹雨所属的曹氏,其先辈皆源自建立中山国的白狄部落,与赫连氏的祖先同源。此外,黄炼若所属的黄氏,乃其母后一脉。鑑於此,再加上梅军镇长的缘故,铁弗部必定会对赫连家族予以优待。

与此同时,他將会郑重地向大青山军部下达明確指示,告知他们从今往后,在每一次抢夺人口资源的行动当中,必须要將优先权赋予赫连氏一族。这样做的目的在於帮助赫连氏这个家族迅速发展和壮大起来。

並且,著重强调了一项关键条件:当赫连氏的人口数量成功增长到整整两万之眾时,就准许他们脱离原来所属的铁弗部,成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部落或者族群。

与此同时,协助赫连氏占据“青城”亦將列入大青山军部的军事行动选项。

此举无疑是对赫连氏未来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期望。

听完帝贺那番恳切之语,只见那赫连香奴娇躯一颤,美眸之中瞬间盈满了感动的泪。

此生,一直深陷於绝望之中、认为復族已然无望的她,从未敢有过丝毫的奢望和幻想。然而,命运却总是充满著戏剧性和惊喜,幸福竟然就这样毫无徵兆地降临到了她的身上,如同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绚烂烟一般,令人目眩神迷、措手不及。

帝贺所提供的復族路线图,其详细程度和周密规划简直超乎想像,每一个步骤都经过深思熟虑,极具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这对於长期处於迷茫和困境中的赫连氏来说,无疑是一盏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给予了他们重新崛起的希望和勇气。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帝贺居然將原本实力弱小、势单力薄的赫连氏与其他四大家族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不仅平分了灰腾梁农场那丰厚的收益,使赫连氏拥有稳定且可观的经济来源;还赐予他们“朵顏直道”的修路特权,此举不仅会为赫连氏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更將贏得大青山区域民眾的尊崇,赫连氏亦由此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此外,就连大青山军部也向赫连氏伸出了援手,承诺给予优先的军事行动支持,以保障他们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安全与稳定。

这些突如其来的机遇和优待,就像是一场甘霖洒落在乾涸已久的土地上,滋润著赫连氏那颗几近枯萎的心。曾经被人轻视和遗忘的赫连氏,如今终於迎来了属於自己的春天,踏上了一条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復兴之路。

懂得感恩的她双手颤抖著,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砰”的一声重重磕下头去,额头与地面碰撞发出清脆而响亮的声音。

每一次磕头都显得那么虔诚和感激,仿佛要用这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表达內心深处对这份恩情的无尽谢意。

(据野史记载,白狄,在中山国被灭后,一部迁往洛水之间,“南临白水,北背马兰,东挟洛水,西望尧山”,即为后来建立汉赵政权的刘渊一脉;一支迁往阴山,与匈奴部族混居融合,即为后来的匈奴国中名族之兰氏,包括包氏、曹氏和赫连氏等,而赫连家族的祖上,其氏族领地就在“青城”。)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也可以展开想像的翅膀,猜猜看“神秘书信”的內容,欢迎於本章章评处或蓝鴞之恋的读圈处发表您的看法。

另外,帝贺此刻调梅超风兼任白音敖包军镇军镇长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他是不可能只为帮助赫连氏復族而做出如此重大的人员调动的。也欢迎大家发表真知灼见。

毕竟其事如何,且听下回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