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乡试(下)(1/2)
第三日,开始答他最擅长的策论。
策论共五道,其中一道题为“论漕运与盐政之弊”,堪称本次乡试的压轴难题。
漕运与盐政,乃国家经济命脉,亦是积弊最深之处。
寻常学子能对其中一端有所见解已属不易,此题却要求將两者关联起来,分析其弊病根源,並提出综治之策,可见出题者视野之宏阔、用心之深远。
王明远看到此题,不惊反喜。
几年前刚入长安府学,他就做过漕运之弊的深入研究,后来在岳麓书院,又系统研读过盐政相关的典籍案例,与师父书信往来间,也多次论及此事。
他略定心神,破题直指核心:漕运与盐政,实为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亦为积弊最深之域。核心在於釐清漕粮徵收、运输、仓储各环节之耗损与贪腐,以及盐课徵收、引法、销售过程中的垄断与私贩之根源,进而提出標本兼治之策。
接下来,他先分述漕、盐之弊。漕运之弊,在於额外加征、量具作弊、中介盘剥、运输损耗,实为贪-污藉口、仓管混乱等,环节眾多,层层剥皮。
盐政之弊,在於“引制”僵化,盐引被大盐商垄断,导致官盐价高而质劣,反使私盐泛滥,国家盐课收入流失,百姓亦受其害。
进而,他笔锋一转,指出两者並非孤立,实有共通之处:皆因吏治不清、利益盘根错节所致。
漕运线上,大小官吏、漕丁、帮会结成利益共同体;盐业之中,官、商、乃至地方豪强勾结牟利。
因此,治弊之本,在於整顿吏治,加强监察,打破垄断,引入一定程度的竞爭与透明。
隨后,他提出具体对策。对於漕运,可试行海运补充河运,减少中间环节损耗、改革漕粮征运制度,如“折色”,將部分实物税转为货幣税、严格核验流程,严惩贪腐。
对於盐政,则可参考“盐法变通”,如適度放开引权,允许更多合规商人参与;简化手续,降低盐引成本;严厉打击私盐,同时保障官盐质量与合理价格,使私盐无利可图。
最后,他总结道,此二者改革皆需循序渐进,选择要害之地先行试点,遇阻力则需朝廷有坚定决心,派遣得力干臣强力推行。
“弊革则利生,仓廩实而府库充,国用自足矣。”
全文逻辑清晰,分析透彻,既有对弊病的深刻揭露,又有切实可行的建议,並非泛泛空谈。
王明远自觉对此题发挥极佳,心中颇感满意。
其余策论,如“论人口与垦殖”、“论荒政备灾”等,亦是王明远平日用心所在。
尤其是“荒政备灾”一题,他更是成竹在胸。
当年那篇《救灾策》不仅让他得了府试案首,更得到崔知府的赏识,后来几年师徒间书信往来,对灾前预防、灾中賑济、灾后重建以及吏治整顿、民生恢復等话题皆有深入探討。
此刻下笔,各种观点、案例信手拈来,写得酣畅淋漓。
到了第五日下午,便是诗赋题。
要求以“秋雨”为题,作一首五言律诗。
看到“秋雨”二字,王明远不禁莞尔,这是生怕乡试期间不下雨么?
他忽然想起三年前那场院试的夏日暴雨,自己高烧不退,几乎功亏一簣的场景。
时过境迁,如今的他,身体虽仍不算强健,但已非吴下阿蒙,应对考试更是从容了许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