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惊人跨度(求收藏!求追读!)(1/2)
普佐一边说著,一边又忍不住重新读了一遍小说。
越看越觉得好看。
普佐有一种感觉,他写出《君子》之前,见恩尼如井中蛙观天上月,写出《君子》之后,见恩尼如一粒蜉蝣见青天。
只觉得恩尼小说中所携带的文学性、时代性、人文关怀,都是他一辈子无法触及的。
“尤其是这部小说的结局,再看一次,觉得更精妙了——直接就將两个父亲对安奴的关切收束在了一起、一场葬礼上。並没有给出那种『非黑即白』的答案,让读者能自由的选择立场。”
“这种不加以批判的写作方式和情节设计,实在是巧妙。”
普佐都有些停不下来:“尤其是那些句子,“浪费天赋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开枪杀人容易,每天起早贪黑、打工谋生的人才是硬汉”……非常富有哲理,打动人心。”
“上帝啊,你是怎么有这种体会的?你的年纪甚至比我还小两岁。”
恩尼笑了笑,谦虚地说:“写小说就是写虚构的故事,总不可能每个故事都是出自真实的经歷,所以就需要写作者有较为敏感的內心,也就是……將写作的灵感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普佐立刻有了些明悟,嘴里却不由吐槽道:“我要是有你的这种敏感,以我的苦难程度,恐怕早就成为文豪了!”
“你的天赋是在通俗文学方面,倒是没必要跟我比较。”
“而且我认为,適当的苦难带给一个作者灵感,就如海明威所说“作家成长的条件是不幸的童年”,可是过度的苦难,只会摧毁一个人。”
恩尼说著的时候,不由想起海明威最后的结局是在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就如同其所提出的“冰山理论”——文字背后的意义远多於文字本身,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仅占整体的八分之一——一个作家文字背后的痛苦也远多於文字本身。
就算本身並没有承受苦难,可让作家获得灵感的“敏感”也是一种痛苦——就像是粉严重过敏的人为了採擷蜜而俯身於丛中。
虽然並不是写作技巧上的討论,但普佐觉得恩尼这番话对他很有启发。
恩尼是比他小两岁,但领悟可比他深多了。
同时,普佐也受到了恩尼这部小说的影响,想要创作一部以义大利黑手党为题材的小说的想法,在他心中悄然萌芽……
话题转回来。
普佐有些担忧地说:“你这部小说好是好,可如你所说,和《黑面具》的投稿风格很不相符,要不要转投別的刊物?我看倒很適合那些主流文学刊物。”
恩尼摇头,也有些无奈:“问题是那些著名的文学刊物,也不会收一个新人的稿子。”
虽然他一向贯彻的做法是不认死理,投稿从高档投到低档。
但像《大西洋月刊》《哈泼斯》《纽约客》这些顶级刊物,採取一个新人稿件的概率实在太低。
当然了,他大可以多誊抄一份稿子,在投稿给《黑面具》的同时,也投一份稿子给那些顶级刊物中的一个。毕竟,禁止“一稿多投”的就只有顶级刊物,小说杂誌一般是不禁止的。
但问题来了——像《大西洋月刊》《纽约客》《哈泼斯》这些顶级刊物的审稿周期都相当长,通常都需要3~6个月。
而他又不是海明威、威廉·福克纳、海伦·凯勒这种成名作家,顶级刊物的编辑都会给这些作家预留“快速审稿通道”。
衡量下性价比,还是先投稿给《黑面具》再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