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欲立秦王为皇太孙(2.7k求追读,求收藏)(1/2)

【38、45略作调整,已看过义父不影响,剧情没有大改。

同时,感谢书友“不良起不了名”的点醒,也感谢诸位义父对小人的支持。

求追读~求收藏~,求求別养书了,义父们,追读快掉完了,书快凉了~~~】

……………………

“秦王倓,告陛下及马嵬诸公书:

时至今时,逆胡军已达金城县东。

金城若沦陷,数千铁蹄须臾便可抵达马嵬驛,值此危难,为报皇恩,臣决心以死报国。

臣虽有必死之决心心,然兵力不足五百,兵甲器械粮草少之又少,臣死无碍,然为保陛下之安危……”

一封来自金城县的奏摺,再次送达马嵬驛。

经过激烈的討论后,確定行在已经难以支持秦王,周边州县又一时无法调动,於是决定即刻启程南下,摆脱危险。

……

湛蓝的天空下。

黄土道上,逶迤前进的行在队伍突然停下。

乌泱泱的百姓,拦在官道中间,挡住龙撵去路。

一个穿著粗布麻衣,裹著头巾的白髮老汉,颤巍巍拄著拐杖来到龙撵前,老泪纵横:

“陛下,难道您要放弃您的子民吗?中原沦陷,我们可以打回去;长安失守,我们可以夺回来。但您入了蜀中,那一切就再无重来的机会了。”

“陛下,您不能走啊!陛下……”

听著车外一声声的慟哭,李隆基心情沉重,神色黯然。

流亡这段时间,他经歷了许多,也反省了许多,尤其经歷马嵬之殤后,更是如梦方醒。

原来不知不觉间,他竟然从那个以太宗皇帝为榜样的临淄王,变成了一条惶惶如丧家犬的天子。

他也想重振旗鼓,但始终无法面对因自己昏庸而造成的后果。

这也是他明知道入蜀或许是一条死路,也要不顾一切西南而去的原因。

“陛下,看一看大唐的子民吧!看一看祖宗留下的河山吧!他们不能失去你啊!”

“……”

一声声哀求,一声声的慟哭,震动著李隆基那颗苍老而冰凉的心。

高力士看不下去了,道:“陛下,还是出来见一见吧,避谁都不能避百姓。”

李隆基这才走出马车,满含热泪地凝望著跪在地上,却用热切的目光注视著他的大唐子民。

“朕、朕並没有拋弃大唐,也没有拋弃你们,朕已经任命秦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此刻他正在金城县抵御逆胡。”

“他是朕、是朝廷、是大唐,平定逆胡的旗帜与决心!待中央稳定下来后,朕便下令册封秦王为皇太孙,著他率部平定叛乱,恢復河山!”

“若有愿报效朝廷者,可前往金城县追寻秦王,他將妥善安排诸位。”

“传朕旨意:准许秦王募兵,江淮钱粮抵达后优先供给秦王!”

此言一出,行在的文武官员脸色瞬息万变。

以崔涣为首的太子党,心思复杂,对於拥护李亨快速继位的决心更加坚定。

而作为秦王一派,或者说被迫站队秦王的房琯来说,此言无异於天降甘霖,恨不得立刻写信將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分享给秦王。

“陛下英明。”

“陛下万万不可。”

崔涣与房琯的声音同时响起,又同时消失。

也不管他人如何想法,李隆基吐露心声后再次进入了龙撵。

其实,一场马嵬之变让他看透了许多,当今大唐分崩离析,自己又垂垂老矣,即便想要从头收拾旧山河,也没那么多精力。

这时便需要一个精力充沛,且有足够能力的人站出来主导全局。

本来太子李亨应该是最合適的人选,但其太过懦弱或者太过爱惜羽毛,被所谓的『孝义』桎梏太久,都形成了下意识的本能。

若他能当机立断篡权夺位,李隆基或许还高看他一眼,可其却为了所谓的大义名分,白白浪费篡权的机会,简直不类己。

相较而言,其子李倓却更像年轻时的自己。

虽然一场政变漏洞百出,但那是因为没有谋臣参与罢了,毕竟单凭个人孤勇想要发动一场完美的政变,那是绝无可能的。

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一击即中,在於谋划充分,且有刘幽求、太平公主等政治经验丰富之人相助。

可即便如此,尚有钟绍京、王毛仲等意外出现,险些造成政变流產。

至於其藉机索要的物资器械,那都不是事,只要能恢復河山,他不吝嗇这些身外之物。

龙撵再次启程,刚行走数百米,却听车外高力士说:“陛下,太子被百姓们围住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