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大明的江山(1/2)

朱元璋。点了点头。

望江楼是上京最有名的酒楼之一,足有五层高,临著穿城而过的一条大河。

朱桂领著他们进去,小二热情地迎上来,熟络地打著招呼,丝毫没有因为朱桂的身份而显得过分諂媚或恐惧。

他们被引到顶楼的一间雅间。

推开窗,便能看到楼下河面倒映著满城灯火,宛若星河坠地。

让沐春再次感到心惊的是,他们一行人进来,酒楼竟没有清场。

楼下大堂依旧人声鼎沸,邻近的几个雅间里也传来觥筹交错的笑语。

朱桂似乎完全不在意!

仿佛他不是一个手握数十万大军,掌控南洋命脉的君王,只是一个来此吃饭的普通富家翁。

这份自信,或者说底气,让沐春感到一阵寒意。

这说明朱桂对自己的领地,有著绝对的掌控力!

他根本不担心有任何宵小之辈敢在这里对他不利。

菜餚流水般送了上来,大多是沐春闻所未闻的海味,烹製得极为鲜美。

朱桂亲自为朱元璋布菜,动作自然,像一个寻常儿子孝敬父亲。

父子二人沉默地吃著,谁也没有先开口。

沐春和蓝玉等人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出。

雅间里只有轻微的碗筷碰撞声,与窗外热闹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许久,朱元璋放下了筷子。

他没有看桌上的菜,而是看著窗外那片璀璨的灯火,那片比金陵城繁华十倍的夜景。

“老十三!”

他忽然开口,声音沙哑。

“儿臣在。”

“咱在想,你或许比允炆,更適合坐那个位子。”

“轰!”

沐春手一抖,筷子掉在了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他惊骇的看向朱元璋,以为自己出现了幻听。

蓝玉也是一脸错愕。

让一个已经被视为叛逆的藩王,去坐皇帝的位子?

这话要是从別人口中说出,是诛九族的死罪。

可说这话的,是当今大明皇帝,朱元璋本人。

朱元璋顿了顿,似乎觉得刚才的话还不够分量,又补充了一句:“甚至,比咱更適合。”

朱桂看著自己的父亲。

这个一生猜忌,將皇权看得比性命还重的老人,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

朱元璋没有理会眾人的反应。

他的目光依旧停留在窗外,眼神变得悠远,仿佛在追忆什么。

“你们知道咱这辈子,最想要的是什么吗?”

他像是问別人,又像是问自己:“不是那身龙袍,也不是那座宫殿。咱想要的,就是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吃饱饭,穿暖衣,晚上能睡个安稳觉,脸上能有个笑模样。”

“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咱当过和尚,要过饭。咱亲眼看著爹娘饿死,大哥饿死,连口薄皮棺材都买不起,只能用两张破草蓆卷了埋掉。那年头,人命不如草。官府不管,地主逼租,遍地都是饿柎。咱恨透了那个世道。”

他的声音带著扑面而来的沉重,让雅间里的气氛压抑得几乎令人窒息。

沐春低著头,他知道皇帝的身世。

但从未听皇帝如此直白地讲起过。

“后来,红巾军来了,说要推翻元廷,让咱们汉人过上好日子,咱就跟著去了。”

“从一个小兵,到百户,到千户,到大帅。”

“咱领著一帮淮西兄弟,从南打到北。”

“郭子兴、陈友谅、张士诚……咱把他们一个个都给灭了。最后,咱把蒙古人赶回了草原,坐上了这金陵城的龙椅。”

一段波澜壮阔的开国史,从他口中说出来,却听不到丝毫的得意与炫耀,只有无尽的疲惫和沧桑。

朱元璋这一生,从一个父母双亡的赤贫孤儿,到一个执掌天下的开国帝王。

其中的艰辛、杀伐、权谋与血泪,足以写满一部厚重的史书。

他坚韧,他多谋,他知人善任,所以他能从无数梟雄中脱颖而出,再造华夏。

可他也多疑,他残忍,他为了巩固朱家的江山,不惜將那些曾与他並肩作战的兄弟功臣,屠戮殆尽,在史书上留下了难以洗刷的污点。

“咱以为,咱当了皇帝,就能让老百姓过上咱想要的那种日子了。”

“咱严惩贪官,一个县官贪了六十两银子,咱就敢剥他的皮。”

“咱兴修水利,劝课农桑,把赋税定到三十税一。咱以为,咱已经做得够好了。”

朱元璋的视线,缓缓从窗外收回,落在了朱桂的脸上。

他的眼神复杂到了极点。

有不甘,有释然,有疑惑,最终,都化作了期盼。

“可今天,咱在你的城里走了一天。咱看到了,也听到了。咱想要的那个世道,咱没做到,你做到了。”

他伸出一根枯瘦的手指,指了指自己的心臟。

“咱累了,也老了。允炆那孩子,心善,但是软弱。”

“他坐不稳那个位子。”

“咱死了之后,你那些手握重兵的哥哥们,不会服他。到时候,大明必將再起刀兵,老百姓又要跟著遭殃。”

“咱今天,就问你一句实话。”

朱元璋死死的盯著朱桂的眼睛,一字一顿的说道:“若是咱把大明的江山,传给你。你,能不能让大明的百姓,也过上像上京这样的日子?”

整个雅间,落针可闻。

沐春的心臟几乎要从胸腔里跳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