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四起?(1/2)

山西,太原府。

晋王朱棡的王府之內,寒气逼人。

这位素以“刚烈”著称的亲王,此刻正站在一张北方堪舆图前,手里捏著那份来自京城的密报!

“父皇亲征?征討老十三?”

朱棡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就凭老十三在南洋那几条破船,几万兵马,也配让父皇亲自走一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他身后站著一名都指挥使闻言,小心翼翼地进言道:“王爷,此事恐怕不假。京中传言,琼王殿下已经攻灭安南、暹罗两国,拥兵数十万,在南洋自立为王,陛下此去,正是为了平定……”

他的话还没说完,朱棡猛的回过头。

眼神锋利的落在他身上。

“自立为王?”

朱棡的语气森然,“他有这个胆子吗?”

那名都指挥使被他看得浑身一颤,还想再说些什么。

朱棡却已经懒得听了。

他只是对著门口的侍卫淡淡的瞥了一眼。

立刻有两名如狼似虎的侍卫冲了进来,一左一右架住那名都指挥使,用破布堵住他的嘴,就往外拖。

“王爷!王爷饶命!末將……唔唔……”

都指挥使的挣扎和哀求,很快就消失在了门外。

朱棡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他转过身,重新看向地图,目光在太原、大同、宣府一线来回移动。

他当然不信老十三有胆子造反。

在他看来,朱桂不过是运气好,在南洋那种蛮荒之地捡了些便宜。

真要论实力,论兵马,论在朝中的根基,他朱桂给自己提鞋都不配。

父皇此行,名为南征,恐怕是另有深意。

或许是想藉此机会,敲打敲打他们这些手握重兵的儿子。

朱棡的手指,重重的按在地图上太原府的位置。

这里,才是大明的北方屏障,是他朱棡经营了二十年的根基所在。

他手下有大明最精锐的骑兵,有无数能征善战的將领。

他才是父皇之后,最有资格继承大统的人。

只可惜,父皇立了那个乳臭未乾的朱允炆。

朱棡的眼中满是阴鷙。

他知道,只要父皇这棵参天大树一日不倒,他们这些所谓的藩王,就永远只是枝干,翻不了天。

老十三在南边闹得再欢,也不过是小打小闹。

真正的棋局,在北方,在中原。

而开局的那一天,要等到父皇驾崩之后。

他需要等。

……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北平府,燕王朱棣的府邸。

书房內,气氛同样凝重。

朱棣看著手中一模一样的密报,眉头紧锁,久久不语。

他不像朱棡那般狂傲,他深知,父皇的每一个举动,都必有深意。

亲征,绝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爹,这事是真的?十三叔他真的反了?”

他的次子朱高煦站在一旁,脸上满是兴奋和跃跃欲试的神情。

在他看来,天下大乱,才是英雄用武之时。

朱棣抬起眼,冷冷的瞪了他一眼:“混帐话!什么叫反了?”

朱高煦被看得一缩脖子,有些不服气地嘟囔道:“他都在外面建国称帝了,还不叫反?”

“那叫攻伐不臣,开疆拓土!”

朱棣的语气不容置疑,:安南背信弃义,袭杀我大明子民在先,十三弟出兵討伐,乃是天经地义!至於建国,南洋之地,本就非我大明版图,乃是化外之地。十三弟在那里教化蛮夷,传播我华夏天声,此乃功绩,何罪之有?”

朱高煦听得目瞪口呆!

他没想到,同样一件事,从他爹嘴里说出来,就完全变了个味道。

朱棣看著儿子那副没出息的样子,心中暗嘆一口气。

他这个儿子,勇则勇矣,就是脑子太直,不懂得政治的弯弯绕绕。

他將手中的密报扔进炭盆,看著火苗將其吞噬,才缓缓说道:“记住,以后在外面,不许再提谋反二字。此事,与我们无关!”

“是,爹,孩儿记住了。”

朱高煦连忙应道。

朱棣点了点头,不再理会这件事。

他知道,老十三的棋盘在南边,而他的棋盘,在北边。

“不说他了。”

朱棣话锋一转,“高丽那边,如何了?”

一提到正事,朱高煦的神情也严肃起来。

他上前一步,压低声音稟报导:“爹,都按您的吩咐办妥了。高丽国主李成桂废长立幼,立了幼子李芳硕为世子,引得他第五子李芳远极为不满。我们的人已经和李芳远搭上了线。”

“哦?他怎么说?”

“李芳远说,只要我们燕王府能助他夺取世子之位,他日后登上王位,愿將高丽北境的义州、定州等十二座城池,尽数献给我大明!”朱高煦的语气中透著兴奋。

这可是一笔天大的功劳。

然而,朱棣听完,却只是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不屑。

“十二座城池?他的眼光,也就这么点了。”

“爹,这还小吗?那可是十二座城啊!”

朱高煦不解地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