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朕需择贤能者居之(1/2)
刘观等人心中一凛,来了!
这才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重头戏。
“然,三公之职权,需重新定之。”
“设丞相一人,总领全国政务,掌行政之权。下设诸部,分理庶务。”
“设太尉一人,不掌兵,而掌全国司法,监察。凡律法之执行,官员之考核,皆由太尉府掌管。”
“设御史大夫一人,不掌纠察,而掌立法之权。凡国家新法之草擬、修订,皆由御史台负责,呈朕审批后,交由丞相府推行。”
话音落下,整个大殿鸦雀无声。
所有文官都惊呆了。
行政,司法,立法?
这三个词,他们能听懂字面的意思,但组合在一起,所代表的含义却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皇帝这是要將朝廷的权力,一分为三?
这与他们认知中,丞相总揽大权,或六部分理政务的传统模式,完全不同。
这是一种全新的,闻所未闻的政治构架。
朱桂看著他们震惊的表情,心中平静。
他要的不是简单的复製某个朝代的制度,而是要结合后世的经验,建立一个权力既相互制衡,又高度集中的高效统治机器。
“三公各司其职,直接对朕负责。”
朱桂补充了最关键的一句:“而朕,总揽全国兵权,及所有重大事务之最终决策权。”
眾人这才鬆了一口气。
还好,皇权仍在。
但这套全新的体系,无疑会让未来的朝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废除九卿旧制。”
朱桂继续说道,“丞相府下,暂设十二部。分別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此六部沿用旧称,但职权需重新划分。”
“另,增设教育部,专管全国教育、科举、文化事宜;增设农业部,专管农垦、水利、推广新作物;增设商业部,专管海內外贸易、关税、商路开拓;增设科学院,专管格物、技术、工坊创新;增设卫生部,专管医疗、防疫、民生健康;增设开拓部,专管海外领地之开拓与管理。”
一个个全新的部门名称,从朱桂口中说出,让殿中的官员们应接不暇。
他们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
这意味著皇帝陛下的治国理念,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像。
教育、农业、商业、科技、卫生……这些以往被视为末节的东西。
如今都被提升到了与六部同等的地位。
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帝国框架,在朱桂的描述中。
被清晰地勾勒了出来。
宣布完所有改革,朱桂坐回王座,看著下方心潮澎湃,神色各异的臣子们。
“大夏初创,百官之位,多有空缺。尤其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位,朕需择贤能者居之。”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刘观、蓝玉等人。
“朕会给你们时间。谁能为大夏立下不世之功,谁能將朕今日所定之策,推行得最好,谁,便有资格坐上那个位置。”
说罢,他挥了挥手。
“退朝吧。”
群臣躬身告退,但走出太极殿时。
每个人的心思都已不再平静。
三公之位,虚位以待。
这短短的一句话,其中深意、、
刘观走在最前面,他低著头,双眼中却充斥著志在必得。
丞相之位,捨我其谁?
而他身后的蓝玉,摸著自己的下巴。
虽然对那些文官的职位不感兴趣,但太尉掌管司法监察,听起来也颇有威风,似乎可以爭上一爭。
太极殿內定下国號和新政,只是一个开始。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整个上京城都变成了一台高速运转的庞大机器。
无数的政令从王宫发出,通过新设立的各个部门,传达到大夏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刘观不负朱桂所望,以惊人的精力,迅速搭建起了丞相府的草台班子。
他从带来的文官和本地归化的读书人中,挑选出得力干將,开始细化十二部的职权,草擬官员的品阶俸禄。
他几乎不眠不休,整个人瘦了一圈
蓝玉则对那些文縐縐的东西不感兴趣。
他每日带著一群武將,在城外新建的军营里操练兵马,按照朱桂提出的陆军新制,筛选兵员,整编队伍。
同时,他也盯上了太尉之职。
虽说不掌兵,但总管司法监察,听著就威风,正好能管管刘观那些酸儒。
铁牛则一头扎进了他的南海舰队,开始按照四大舰队的规划,重新划分船只和人员。
他向朱桂递交了一份厚厚的报告,请求建造更大的船坞,招募更多的水手和工匠。
他的目標,是要將皇帝陛下口中的东海舰队和西海舰队,从图纸变成现实。
整个上京,乃至整个南洋,都沉浸在一种开创新朝的狂热氛围之中。
而隨著一道道諭令的传达,那些分封在各个岛屿上的官员,以及宣誓效忠的土著国主、部落酋长,也纷纷乘坐快船,赶赴上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