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章 面试(2/2)
十五分钟的时间似乎转瞬即逝。1號面试者走了出来,脸上如同戴上了一副平静的面具,看不出任何情绪的波澜,眼神平静如水,径直穿过大厅离开,留下一个令人揣测的背影。
“请三號面试者。” 工作人员的声音再次响起。
李毅飞快速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下摆,跟隨工作人员走向那扇门。门被无声推开。
室內光线明亮而柔和。一条厚重沉实的红木长桌横亘前方,桌后坐著五位考官,三男两女。
他们身著深色行政装,神情严肃,目光如同探照灯,齐刷刷聚焦在走进来的李毅飞身上,带著审视、评估与探究。
李毅飞的视线下意识地扫过考官身后区域时,心中微微一动。那里是一个略高的、由半开放单向玻璃隔开的观察区,似乎坐著几位身影,轮廓在玻璃后显得有些模糊。
这个细节让他瞬间意识到,这场面试的规格和关注度,可能远超他的预想。但他迅速收敛心神,將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考官席上。
向前一步,站定,对著考官席方向微微欠身,声音清晰而沉稳,带著年轻人特有的清朗又不失稳重:“各位考官好,我是三號考生。”
面试正式开始。坐在正中央的主考官,一位气质儒雅却眼神锐利的男性,约莫五十岁上下,率先开口,声音不高,却带著极强的穿透力:“同志,你的笔试成绩很不错。
我仔细审阅了你的申论答卷,特別是关於基层治理创新的论述,见解深刻,有独到之处。
那么,请你结合实际观察和思考,谈一谈当前我们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如何理解发展本身与化解矛盾的关係?”
问题直指核心,宏大而具体。李毅飞略一沉吟,目光沉稳地迎向主考官,条理清晰地展开分析:从经济高速发展期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引发的阵痛与摩擦,到资讯时代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新风险,再到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眾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之间的现实差距。
他既点出现象,更著重剖析深层肌理,语言精炼准確。最后,落脚到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法治保障公平正义、构建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思想引导凝聚社会共识等综合施策的路径上。
回答既有扎实的理论支撑,又紧密贴合社会现实,展现出全局视野和思考深度。
紧接著,其他考官的问题如连珠炮般袭来,角度刁钻,层层递进:
“在推动一项涉及多方利益调整、触及深层改革的重要工作时,你如何具体把握『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之间的平衡点?请结合可能的实践场景说明。”
“在实际工作中,若上级部门某项工作要求与基层实情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执行困难甚至可能引发矛盾,作为执行层面的负责人,你会如何应对处理?”
李毅飞结合自身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对政策的理解以及在燕京大学参与社会实践的思考,回答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具灵活的操作性。
逻辑严密,措辞精准,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稳重。他始终保持著不疾不徐的语速,眼神坦诚,姿態沉稳。
时间悄然滑过十五分钟,主考官再次开口,拋出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情景模擬问题:
“假设组织上需要你牵头负责处理一个涉及复杂利益格局、歷史遗留问题和多元诉求交织的发展难题,你將如何著手打开工作局面,推动问题实质性解决?”
这个问题让李毅飞心中一凛,他意识到这是对综合能力、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方法论的高阶考察。他深吸一口气,声音依旧沉稳有力:
“感谢考官提出这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复杂局面,我的工作思路將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环节展开……” 他隨即条分缕析,展现出清晰的思维框架:
深入调研,精准掌握实情:首要之务是沉下心、俯下身,彻底摸清问题的歷史脉络、现状、各方核心诉求、关键癥结和潜在风险点。
通过深入一线走访、查阅资料、专家諮询等多种方式,全面掌握第一手信息,为决策打下坚实基础。
在此过程中,重点在於锤炼队伍能力,优化工作体系,確保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確性。
精准施策,务求工作实效:避免粗放式、“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充分利用调研成果,精准识別制约发展的瓶颈和最紧迫的民生痛点。
制定解决方案时,確保政策和资源能精准聚焦,解决真问题,產生真实效。注重区分轻重缓急,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关键环节。
凝聚共识,协同各方发力:转变思维,理清职责边界。明確政府、市场、社会的角色定位,该放的权要坚决放下去,激发市场和社会主体的活力。
积极搭建平台,创新沟通协商机制,引导、规范各方力量有序参与,形成解决问题的强大合力。
著眼长远,持续用力推进:树立正確的政绩观。不追求立竿见影的表面效果,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和长效机制构建,保持战略定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问题。
他信手拈来一些地方成功改革的案例作为例证支撑自己的观点。清晰的架构、务实的举措、宏阔的视野,让他的阐述充满了思想的力量和落地的可能。
几位考官听著,频频頷首,严肃的脸上露出了讚许的微笑。显然,这个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极具操作性的回答,获得了高度认可。
走出面试室,穿过那条安静得能听到心跳的长廊,直到踏出那扇厚重的门扉,冬日清冽而新鲜的空气猛地涌入肺腑,李毅飞才感到一直紧绷如弦的神经骤然鬆弛下来。
他站在高高的台阶上,迎著正午有些晃眼的阳光,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
直到这时,他才察觉到,后背的衬衫內衬,竟已不知不觉被一层薄汗微微浸湿。
回到什剎海那座幽静的四合院,身心俱疲的李毅飞倒头便沉沉睡去。
他並不知道,在他陷入深沉睡眠之时,关於他面试表现的討论和初步评估,已在相关的几个核心部门悄然展开。
就在面试结束后的短暂时间里,一份关於“李毅飞”的详尽背景资料和综合评估报告,被按照规定流程,迅速送到了负责此次选调生最终审核的核心部门进行审阅。
几位审阅的领导逐页翻阅著这份资料。报告不仅详述了他优异的学业成绩、突出的学术研究能力,更客观记录了其个人经歷。
其中,他凭藉敏锐的商业嗅觉和独立判断进行的个人投资经歷,以及由此积累的合法財富,也被清晰记录在案,资金来源和流向均有跡可循。
“难得的人才…综合素质確实非常优秀,视野开阔,思维縝密…” 有人放下资料,低声感嘆,语气中充满了对其综合能力的认可和对其发展潜力的期许。
几乎在同一时刻,几个核心部委人事部门的专线电话指示灯次第亮起。
发改、財经、甚至政法系统负责此次选调生招录的具体负责人,都接到了来自本部门相关领导的询问或指示,核心意图高度一致:这个叫李毅飞的年轻人,在笔试和面试中展现出的综合素质极为突出,正是我们部门当前急需补充的战略型、复合型人才,希望能將其列为重点考虑对象。
一场围绕这位顶尖人才未来去向的沟通、协调与权衡,就在李毅飞沉入梦乡之际,於这京城最核心的人才选拔与配置体系中,悄然拉开了序幕。
各方都在评估,这位年轻的燕京学子,最终会落谁家,在哪个平台上开启他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