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布局!(2/2)
內阁大学士商輅出班:“皇子出实宗社之福,当立太子!”
“臣附议!”
“臣等附议……!”
朱见深淡淡道:“立储岂可儿戏?此事需三思后行,朕要好好思量。”
平时群臣常以三思来堵他嘴,此时他自己说出来,倍感畅快。
群臣:“……”
不等他们再劝諫,朱见深又道:“清理冗员进行已半年有余,成效却不甚明显啊!”
尹旻眼珠转了转,立即明悟深意,忙出班道:“却是如此,臣建议加大力度。”
兵部尚书白圭忙也出班:“皇上英明,臣也附议。”
“臣附议。”户部尚书杨鼎亦是出班附和。
很快,附议之声不绝於耳。
反正也不裁京师官员,地方上……受点儿罪就受点儿罪吧,都是为了太子,为了大明江山社稷!
刀子没划拉到自己身上,他们没觉得多疼,他们更在意的是储君。
有了储君,便能布局未来,这才是重中之重的事。
这一次,他们並不是要耍滑头,打破规则的苦楚,他们已经尝试过了,自然要遵守。
只要皇帝你同意立太子,我们亦当践行承诺。
朱见深当然也明白这点,便顺水推舟,同意了立太子。
都是场面人,有些话双方会意即可,真点出来大家反而不好看。
於是,奉天殿上一片和气,君明臣贤,皆大欢喜……
许是群臣唯恐再起变故,经钦天监测算,第二日便是大吉,朱见深亦无不可。
次日,朱佑樘便被立为太子,整个过程出奇的顺利。
这下,所有人都开心了……
~
翰林院。
这个人才储备地,今日尤为热闹,诸多大佬络绎不绝。
这些个翰林们也不再指点江山了,个个谦虚矜持的同时,也在明里暗里的巴结,想攀个高枝儿,正式进入官场。
眾大佬来此的目的也很简单,立下太子的下一步,就是给太子找老师了,国之储君教育岂能落下?
而太子的老师,多取自翰林院,这个严格意义上还不太算官僚机构的群体中挑选。
基於此,都来这儿广撒网来了!
跟太子的老师打好关係,可是太有必要了,儘管皇帝还未挑选,但,锦上添跟雪中送炭可是有著云泥之別。
早一步下手,早一步得先机。
再说,你不下手,別人也会下手。
於是乎,诸多大佬打著各种名义,什么请家教啦,探討诗词啦……来此结善缘。
就连万安都不能免俗!
这其中,人气最高的莫过於今年的新科状元,谢迁!
从常理说,太子的老师往往是初入翰林院的人才,只因他们刚进入朝廷,还处於『纯洁』阶段。
且,谢迁不仅是皇帝钦定的状元,还直接提拔了翰林编撰,显然圣眷极隆,中標机率太大了。
诸多大佬,一多半都围著他转。
此刻的谢迁,可谓是春风得意,十年寒窗,一朝中第,且摘得魁首;
皇帝隆恩,大佬赏识,换成任何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都不可能不飘。
谢迁亦是飘飘然,不过尚懂得克制,尤其是那不凡的谈吐,更让诸多大佬觉得此人將来必成大器。
於是乎,进入了商业互捧阶段……
当然,除了谢迁,还有一些人在拉拢范围內。
比如中宗实录的总编刘健,虽然年龄大了些,却是翰林老人,且也是编撰,並有功劳在身,亦是重点拉拢对象。此外,成化年间的其他未上任的状元、榜眼、探,也在其中。
整个翰林院,热闹得跟过年似的……
李东阳手握后汉书,却是一个字也看不进去,眼神不时瞟向窗外的热闹人群。
他自觉清高,但看著这一幕……他无奈发现终究是高估了自己。
试问,谁不想官运亨通,青史留名呢?
但前提是……你得冒出头来。
想当初,他也辉煌过,四岁时便能作大书(写大楷),被人引荐给先帝。
记得当时他因年岁太小,需內侍扶他过殿閾,被先帝戏称:“神童脚短。”
当时他福至心灵,脱口而出:“天子门高。”
惹得先帝龙顏大悦。
那次,也是他人生高光,只不过,仅是曇一现。
自那以后,家人就將所有希望寄托在了他身上,他亦是刻苦读书,然……最终却没中头甲。
二甲第一名,跟头甲仅有一线之隔,却是天差地別。
“唉……”李东阳放下了手中书籍,也放下了清高,起身走向热闹人群。
在翰林院待了这么久,他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
酒香也怕巷子深!
想有番作为,还是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