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箕国归秦(1/2)
秦文公七年,张固率大秦使团出使朝鲜,两千关山铁骑护著张固一行从秦都出发赶赴朝鲜。这条路很漫长,而且张固的使团也不仅仅是为了朝鲜这一件事,张固要沿著闻熙走过的路线重走一遍,確定大秦疆域勘察东北地区部族情况。
在此期间张固还要和晋国商议確定新的两国之间的分界线,到了燕国还要跟姬哀商议新的疆域划分。大秦將士流血牺牲没有理由一点好处得不到,大庆不要钱不要粮要点土地总可以吧,然而兄弟亲帐也要清,晋国和燕国的官员跟张固是錙銖必较,往往是一寸一寸的为本国多捞点国土。
这样的官对於国君而言绝对是值得信任的好官,但对大秦而言则是欲杀之而后快的。其实蒙义已经授权张固可以做出適当让步,因为这次闻熙的大胜將北戎、山戎从这片土地上驱逐了出去留下了广袤的土地,多少给燕国和晋国一些也是可以的毕竟是兄弟之国嘛。然而晋国负责此事的是大夫师服,这傢伙一上来就用手指头在地图上一比之后说:“晋国和大秦是兄弟之邦,晋国不能贪得无厌所以我们就要一指之地。”
话虽说得客气可是师服这一指就是把晋国疆界向动北推进的將近千里,直接截断了大秦刚刚打通的进入东北的通道,这让张固如何能答应,於是张固以晋国未出一兵一卒唯有拒绝师服的要求,而师服则跟张固你来我往反覆拉锯,最后官司打到两国国君那里。蒙义和姬仇一商量两家各占一半算是解决了。
姬哀还算客气,没有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只是派出使节跟著张固前往朝鲜。等张固和燕国使团来到浿水(鸭绿江),也就是山戎残部渡过去的的那条江变的时候,张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三万秦军精锐的大营犹如一座宏伟的城市,军营內外熙熙攘攘,作买卖的吆喝声络绎不绝。当闻熙率领眾將出营迎接张固时,通过交谈张固才知道,这些人都是本地的土著,因为被山戎人杀了不少人抢了不少东西就帮著秦军打山戎,这些部族的首领还希望能跟著秦军过河直接灭了山戎人。
有人主动投靠闻熙自然乐於接受,在中军大帐內,闻熙將东北各部介绍给了张固,而张固正好藉此机会仔细了解东北民情,为今后大秦治理东北做好准备。
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很早就见於史册,《尚书禹贡》是最早记载东北的典籍。上古时期大禹把华夏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寧省西部地区;“青州”则把今辽寧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於州的辖境之內。相传“九州”为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析“九州”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是幽州,即辽寧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又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
而“东北”这个词则最早发见於《周礼职方氏》。典籍中记载:“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閭。”
《山海经》中也有“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周天子分封诸侯以屏藩王畿,赐周召公姬奭以东北商族的燕地,为封国燕国的始祖。而在此之前东北地区一直是商族的聚集地之一,即便是武王灭紂之后东北地区还有大量的商朝遗族。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实际上是华夏民族传统的聚集地,並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某族入主中原之后带来的嫁妆,东北这块宝地原本就是华夏祖先留给后代子孙的遗產。
此时的东北可分为四股势力,东北南部辽东为燕国,东北西部为东胡,东北中部为夫余,东北东部为肃慎。
东胡、濊貊、肃慎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东胡做为东北重要的古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存在了大约一千三百年。有关东胡的记载最早见於《山海经》,其上曰:东胡在大泽(呼伦湖)东,夷人在东胡东。这基本上確定了东胡隨处的大概位置主要是在当时燕国(在北京一带)的北部和东北部,也就是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
东胡的自称是“通古斯”。“通”意为柳树丛,“古”为河流,“通古”的直译意为“柳条河”或“河岸上长满柳树的河”,加上表示多数词性的词尾“s”后就演化为族群的族称——“通古斯”,意思是居住在河岸长满柳树河流边的族群,或者可以理解为是“住在柳河流域的人们”。而东胡这个称谓是中原王朝对东胡部落的称谓,並不是东胡族人真的自称。因为在东周时期匈奴人自称胡,所以中原王朝把居住在匈奴人以东的地区的部族统称为东胡。
实际上东胡是以戎族为主体发展起来,甚至和山戎还有著很深的血缘关係。东胡族系包括的部落和衍生出来的民族有很多,其中有乌桓、鲜卑以及由鲜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禿髮、吐谷浑各部,此外还有柔然、库莫奚、契丹、室韦、蒙古。
濊貊是生活在古代东北松嫩平原上的古老民族,又称貉、貉貊或藏貊,华夏古文献称之为“白民”,“毫人”或“发人”。秽貊族是由濊人和貊人匯合而成,以农业城柵为特点,不同於游牧族。
秦汉之际,松嫩平原出现第一个国家——“濊王国”,在汉代人们发现了“濊王之印”,其“国有故城”,秽貊人也分很多支系,而其中索离人是其主干系统,他们饲养猪、马、牛,又善於狩猎。索离人生活在嫩江以东、松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带。嫩江下游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就是索离人的文化遗存。东汉时,索离族人东明称王,不再用秽貊和索离族名,而採用鳧臾族名,中原王朝译作夫余,后改为扶余人。
扶余人的主干居住的中心在今吉林省农安境內,一度强盛。到魏晋南北朝时,夫余族政权开始衰落,而同属於濊貊族系的高句丽、百济、沃沮等民族开始强盛,高句丽人打败了扶余人,扶余人便逐渐融合到了高句丽人之中,从此,濊貊族系的主干从扶余人变成了高句丽人。
夫余人在东部的主力被高句丽人打败后。残留在嫩江中游东岸的夫余人改称“豆末娄”、“达末娄”,主要生活在以乌裕河为中心的地区,已经建立起奴隶制性质的政权,生活是以定居的农业生產为主。后来,在东邻通古斯—肃慎系的勿吉人的进攻和西邻东胡—室韦人的袭扰下,主动与中原政权建立贡属关係。八世纪初,豆末娄被通古斯—肃慎系的黑水靺鞨及东胡—室韦诸部所吞併。而同属於濊貊族系的高句丽人也被唐朝消灭,併入渤海国等东北各族和朝鲜新罗等族。
肃慎就是现代满族的祖先。亦作“息慎”、“稷慎”。 周武王时,肃慎人入贡“楛矢石砮”。成王时,肃慎氏来朝,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康王时,肃慎復至。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见远在春秋以前,肃慎人已臣服於中原王朝。
张固代表大秦国君安抚了三部首领,隨后开炉为三部首领铸造官印,並以大秦国君之命册封三部首领为上卿,官居大夫之职,代替大秦管理各自部眾。並择吉日登至高山之巔祭祀天地,与三族首领歃血为盟,三族首领也宣誓效忠大秦。十日后,张固命人伐木做排,排排相连在浿水(鸭绿江)上搭起了浮桥,三万大秦旄头骑,两千关山营铁骑外加三位大首领所率一万五千各部士卒跨国浿水(鸭绿江)直奔箕城而去。
这样庞大的一支军队出现在还处在原始发展状態的朝鲜半岛上,那简直就是无敌的存在,但是因为有张固在,闻熙就不能肆意的杀戮了,总得先问清楚这些光著脊樑的嘴里嚼著草根的人有没有敌意呀。看著这些土著人悽惨的样子,就连杀人如麻的旄头骑將士们都觉得这样的个人就算不杀也活不了多久,你想都天天吃草了还能活多久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