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军议(2/2)

百里询:“我们从未把允丰当成可信之人,既然他重利那我们就给他,为了兴秦大业暂时付出代价也是可以的。等我们收回岐丰之地灭了犬戎之后,再加倍从允丰手中討回来便可。”

蒙义:“你太想当然了,我刚才说的只是战略层面上的分析,具体到战术上有很多不確定性。首先,秦邑、汧塬、犬丘白狼城的布置均出自狼刺之后,为的就是攻犬戎防西戎。总体战略服务於收復岐丰之地,西线兵力配置各有侧重,防守有余进攻不足,因此才会採取袭扰战术儘量避免和西戎、犬戎大规模的战事发生。此时倘若抽调汧邑、犬丘和白狼城驻军支援王捷,那就等於是面对西戎的防线门户洞开,允丰此时若是反咬一口犬丘首当其衝,形势岌岌可危,也会彻底打乱西线部署,影响东线作战之决心。再有,增兵王捷等於把秦军主战场至於西线,那么东线集结如此眾多的精锐就如同重拳击空,劳而无功。就算能击溃翟虹所部,那么攻击犬戎腹地之后必定会引起犬戎激烈抵抗。要知道,犬戎是全民皆兵的,十几岁的孩子还有年轻的妇人都是可以上马抡刀开弓放箭的。深入犬戎腹地不做好十足的准备胜负难料,如果战事胶著大秦將会面临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西线兵力本就不足,此时主力无法回援,又在犬戎腹地和犬戎僵持,拖得越久西线情况越不利。到那时为支持两线作战大秦需要全民动员,所有適龄士伍均需参战,那么谁来更重田地,谁来运送物资,谁来坚守城池?就算我们咬牙支撑到胜利,秦国还能剩下什么?这不是和大兄儘量减少损耗的初衷背道而驰吗?这是因小失大!而且,这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允丰不会反咬一口的基础上,这等於把在即的命脉拱手送给敌人,这样的事我们能做吗!”

蒙义的话把所有震得目瞪口呆,就连贏鈹也不由得有所动摇。百里询连忙问到:“世子说的这些不也是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吗?世子就断定允丰会反咬一口吗?”

蒙义:“凡事必从坏处著眼,好处著手。未料胜先料败,方可有取胜之机。若一味料胜必然会有处置失当,如今我军已经按照预定计划將主战场放在东线,也已將重兵集结於此,可谓弓上弦刀出鞘,万事俱备。此时临阵变换主战场必定会打乱先前部署,以我之见不若按照先前计划稳步实施,確保攻必克战必胜,哪怕是慢一些也力求稳健!”

贏鈹看看百里询,说实话他倒不是不同意蒙义的意见,但是这么好的时机在眼前错过了实在可惜。百里询向贏鈹投来坚定的目光,贏鈹暗暗咬牙把心一横说到:“国之战必有牺牲,但要看牺牲值不值。小来,你刚才也说了,我大秦先祖哪个不是战死疆场,他们可不仅仅是为自己,他们为的是大秦的强盛,也为百姓的生存。为了大秦的强盛,就算损失再大也值得一试!君上,贏鈹以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大秦可以赌一赌!”

贏开:“世子刚才所言也是真知灼见,寡人心中甚慰。你们都是为大秦著想,寡人心中甚慰!寡人要说大秦立国是从百战中来,大秦崛起也必从百战中来!秦人从不畏惧牺牲,也从不害怕失败。值此大秦生死存亡之际,寡人希望所有人不再顾惜自己的羽翼,要全力支持兴国大业!”

贏开的话说完之后,所有的人的目光都转向了蒙义。蒙义清楚的知道,贏开对他有了猜忌,贏开以为蒙义捨不得动用白狼西营的兵力。谁都知道白狼营是狼刺一手组建起来的,那就相当於狼刺为世子准备的亲军。白狼营的战力雄冠秦军之首,號称是一营实际上就是一个超大號的兵团。装备战法兵员素质不仅秦军其他部队没法比肩,就是在诸侯列国的军队中也是位居前列的。这样一支雄师长期囤积於白狼城,像驱戎復土这样的大战竟然只有一只偏师参与,而且也不是主攻部队,这在秦国国內已经是颇有微词了。蒙义知道如果自己再固执己见定会让贏开失望。但是蒙义根本不可能同意贏鈹的战法,因为蒙义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王捷採取攻势就会立刻改变西戎和犬戎之间的敌对態势,毕竟西戎和犬戎系出同族,这就像俩兄弟关起门来打架,此时外人破门而入好的情况就是兄弟俩停止爭斗听外人调停,不好的情况就是兄弟俩联起手来共同对付外人。而在们一看来这种不好的情况发生可能性高达九成以上。还有一点就是蒙义知道在真实的歷史上,贏开曾多次亲征犬戎,最远打到了岐山附近但每一次都是功败垂成。其原因史书上没有记载,但身处这个时代蒙义却知道,这和西戎背后掣肘脱不了干係。

而且据史料记载,贏开打到岐山附近的时候因病去世,一代雄主壮志未酬身先去,也让大秦驱戎復土的战略因此停滯了很长一段时间。蒙义不知道因为自己的到来这歷史究竟改变了多少,但有一点他是知道的,以秦国当前的国力和人口总是是很难支撑两线作战的。也正是因此原因蒙义才在平戎武略中制定了西守东攻的大战略,这个战略必须坚持到大秦彻底解决犬戎和西戎之后才能改变。

此时,蒙义寧肯被贏开猜忌,也不愿看到秦军在这场註定劳而无功的战爭中將精锐完全消耗掉。蒙义如今的身份是大秦世子,可这个大秦世子说的话並没有到达分量。如果蒙义此时仍旧是戴著面具的蒙狼刺,那么他说的每一句话贏开绝对会採纳,但蒙义现在是贏来。不要以为贏来在上次战败中的表现已经被人遗忘,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始终有人记著。

固有的印象形成是很难改变的,除非蒙义用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確的,但付出的代价却是无数秦军將士的鲜血和生命。蒙义不忍,所以他决定表明他的態度。

“父君,贏来还是不赞同上將军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