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新军渐成,科技创新(2/2)

检查完作战部队后,在朱炳的带领下,朱高炽前往新军独有的后勤部门“三军司”。刚踏入草料场,一股清新的草香便扑面而来。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草料场里,整齐地堆放著一捆捆牧草,足有万石之多。每捆牧草都標註著產地、收割日期和负责人姓名,管理之精细令人讚嘆。

接著来到粮仓,厚重的木门推开,一股粮食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粮仓內,一袋袋米粒堆得整整齐齐,颗颗饱满圆润,泛著诱人的光泽。新鲜的蔬菜被精心储存在特製的柜子里,码放得满满当当,依然水灵灵的,仿佛刚从地里採摘不久。

朱高炽在军营里隨机拉住几个战士,仔细观察他们的面色和体態。只见这些战士个个面色健康,身强体壮,肌肉线条紧实有力,一看就是伙食极好。经过询问,得知他们每日不仅能吃饱,还有足量的肉食和蔬菜,比普通百姓的生活不知要好上多少倍,皇帝心中甚是满意。

走进军械库,里面的景象更是令人震撼。数千具床弩、诸葛连弩整齐排列,每一件武器都擦拭得鋥亮,上面清晰地刻著生產的年月以及匠人的姓名。这是朱高炽亲自定下的制度,目的就是確保武器质量,一旦出现问题,便可直接追责到人。

最后,眾人来到军医署。刚进门,一股草药的清香便縈绕在鼻尖。一个姓金的军医快步上前,手中托著一个精致的木盒,满脸兴奋地稟报导:“启奏陛下,这是我等秘制的改良金疮药。此药以三七、血竭等珍贵药材为配方,经过蒸煮、曝晒等多轮加工,最终製作成为药膏。”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盒,展示里面黝黑髮亮的药膏,接著说道:“根据我们的最新实验,受到箭伤的伤兵,在敷药后的一到三日便可完全癒合!”

此言一出,朱高炽身后的张辅、朱勇等人纷纷露出惊讶的神情。对於这些沙场宿將来说,箭伤的严重性再清楚不过,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痊癒,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如今竟有如此神奇的药膏,他们对金军医的发明感到由衷的佩服。

夕阳西下,余暉洒在洪熙新军大营上,为整个营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朱高炽站在大营门口,再次回望这支凝聚著无数人心血的精锐之师,心中感慨万千。今日的检阅,让他看到了新军的强大与潜力,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但他坚信,假以时日,这支军队必將成为大明最锋利的宝剑,荡平一切来犯之敌,重现大明的辉煌!

洪熙年间的科举改制,犹如一场席捲大明的春风,彻底打破了千年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陈旧格局。当《天工开物》与《九章算术》被郑重列入科考书目,当锻造淬火、火器研製成为殿试策问,蛰伏於市井坊巷、隱匿在工坊窑厂的能工巧匠们,终於如同被点燃的星火,在大明的天空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场变革不仅改写了无数匠人的命运,更让火器与兵器技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洪熙五年春,工部火器局的工坊內终日瀰漫著刺鼻的硫磺气息,此起彼伏的锻造声与火药研磨声交织成独特的乐章。杂学博士陈实整日泡在堆满铁皮与火药的试验场,脸上沾满炭灰,衣袍上布满大小不一的灼痕。经过数十个日夜的反覆试验,他终於成功研製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秘密武器——开弹。试炮那日,京郊靶场戒备森严,朱高炽身著常服,在一眾朝臣的簇拥下亲临现场。隨著一声令下,炮口喷出浓烟,包裹著火药的铁皮炮弹如流星般划破长空,直扑三里外的石崖。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石崖瞬间被炸得碎石飞溅,弹片如星雨般四散,声势骇人。当试验换成穿著甲冑的假人后,开弹更是展现出惊人的威力,不仅轻易穿透甲冑,飞溅的碎片还深深刺入假人躯体。

朱高炽紧握栏杆,激动得脸色通红:“此等神兵,足以震慑漠北!“他立即下旨,命工部调集全国能工巧匠,日夜赶工批量铸造开弹。陈实也因这项重大发明,从八品杂学博士破格提拔为正五品杂学员外郎,不仅赐下宅邸田產,还特许其子孙世袭工部官职。消息传出,举国工匠无不振奋,纷纷以陈实为榜样,埋头钻研。

同年六月,工部火器局的工坊內再次传来捷报。杂学博士赵武带领团队,经过数月攻关,成功改良了传统火绳枪,推出了划时代的“洪熙火枪“。新枪摒弃了易受潮、点火缓慢的火绳装置,採用燧石击发系统,不仅点火更加便捷迅速,射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二十步。为检验效果,朱高炽亲自来到校场观看实弹测试。只见火器营士卒手持新枪,动作嫻熟地装填弹药、扣动扳机,子弹如离弦之箭般呼啸而出,精准命中百步外的靶心。即使在模擬的阴雨环境中,新枪依然能够正常击发,困扰明军多年的火器雨天无法使用的难题终於得到解决。

首批一千支火枪配发给洪熙军火器营精锐时,场面庄严肃穆。每支枪的枪托上都刻著“洪熙五年制“字样与持枪者姓名,枪身还烙有工部火印。朱高炽亲自训话,目光如炬:“此枪乃我大明利器,枪在人在,枪毁人亡!“获得新枪的士卒们无不感到荣耀,將其视为性命般珍视。而发明者赵武,也获得了与陈实同等的嘉奖,被授予正五品杂学员外郎官衔。一时间,“北有陈实,南有赵武“的说法在工匠圈中不脛而走。

这些突破性的发明如同星星之火,迅速点燃了大明工匠们的创新热情。洪熙六年春,工部炮匠吴仲在一次回乡探亲时,偶然看到孩童用弹弓弹射石子,受此启发,他日夜钻研,结合机械原理,设计出一款革命性的轻型铜炮。这款火炮重量仅一百二十斤,底座设有螺旋升降杆,可灵活调节射击仰角;炮管尾部採用螺纹密封,既保证了气密性,又方便更换。试射当日,朱高炽带著满朝文武前来观礼。隨著一声轰鸣,炮弹如离弦之箭,轻鬆飞越小山,落入山外奔流的小溪中,激起巨大水。更令人惊喜的是,这款火炮极为轻便,两匹马拉著特製的炮车即可快速行军,必要时三名士卒便能扛起转移。投入实战后,洪熙军的將士们讚不绝口,称其为“行军神器“,极大提升了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

到了洪熙六年底,针对前线士卒反映的箭矢难以穿透蒙古重骑兵甲冑的问题,工部迅速组织起由冶铁博士、锻造大师组成的专项团队。团队成员翻阅古籍,走访民间,最终在西域商人带来的矿石中发现了钨矿的特殊属性。经过上百次配方调整和锻造试验,他们终於研製出革命性的“破甲锥“。这种箭矢採用特殊的复合锻造工艺,箭头以高碳钢为主体,內部嵌入钨矿石合金,外形设计成尖锐的四稜锥形。测试当日,强弩射出的箭矢如同一道黑色闪电,不仅一次性贯穿双层铁甲,还深深钉入靶心,令在场所有人惊嘆不已。

从洪熙七年起,工部设立专门的箭矢工坊,调集全国顶尖的锻造工匠,採用流水线作业方式,实现了“破甲锥“的规模化生產。淮军弓弩兵纷纷换上这款新式箭矢,训练场上,“嗖“的箭啸声中,靶心应声而穿。有经验的老兵抚摸著寒光凛凛的箭头,感慨道:“当年隨太宗皇帝北征,最怕的就是蒙古人的重甲骑兵,如今有此神箭,何愁漠北不平!“

在这场持续数年的技术革新中,大明的火器与兵器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开弹到燧发枪,从轻型火炮到破甲锥,每一项发明都凝聚著无数工匠的智慧与心血。这些新式武器不仅大幅提升了明军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它们標誌著大明王朝开始从传统冷兵器时代,逐步迈向冷热兵器结合的新纪元。而这一切辉煌成就的背后,正是洪熙年间科举改制带来的人才红利,是无数技术人才用双手和智慧书写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