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两淮新军(1/2)

洪熙二年的盛夏,齐鲁大地还残留著战火灼烧的焦痕。朱高炽並未即刻起驾返京,而是將行在设於济南。

巍峨的城池之內,他身著素色常服,在临时搭建的书房中铺开泛黄的舆图。指尖轻轻抚过地图上那些被红笔圈出的区域,皆是叛军肆虐之处,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报里,墨跡未乾,还浸著百姓的血泪。

六月二十,圣驾驻蹕徐州。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欞,洒在议事厅的青砖地上。当地方官员说起百姓自发组建“护乡团”的事跡时,朱高炽手中的茶盏悬在半空,久久未能放下。叛军逼近的消息传来,徐州百姓在得知朝廷允许从武器库取械御敌的旨意后,连夜行动起来。

不仅如此,乡间的铁匠铺炉火彻夜不熄,叮叮噹噹的锻造声中,锄头被改造成长矛,菜刀磨得锋利无比;猎户们取出祖传的猎弓,將箭矢淬上剧毒;就连妇孺也没閒著,她们把石灰装进陶罐,准备在关键时刻撒向敌人。

那些临时拼凑的“护乡团”,以村落为单位,自发推举出领头人。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却凭藉著对家园的热爱与保卫亲人的决心,与叛军展开殊死搏斗。有猎户利用熟悉的地形,在山林间设下陷阱,让叛军的骑兵折戟沉沙;有农夫挥舞著锄头,与手持钢刀的叛军近身肉搏;更有百姓用装满石灰的陶罐,在混战中让敌军睁不开眼,为守军爭取宝贵的战机。这些故事,让朱高炽仿佛亲眼目睹了百姓们浴血奋战的场景,內心深受触动。

皇帝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过往的战事。还记得白云湖大战那日,当地百姓主动为官军充当嚮导,带领大军抄近路包抄叛军;他们冒著枪林弹雨,背著受伤的士卒在泥泞中艰难跋涉,只为让伤者得到及时救治。在淮安城,老秀才们挥毫泼墨,写下“保境安民”的標语;佛寺的僧侣们將禪杖削尖,与百姓並肩作战;就连几岁的孩童,也趴在屋檐下,將点燃的鞭炮投向叛军,用他们稚嫩的方式守护家园。

“两淮子弟如今还有太祖时的虎狼之气,应该变为新军。”朱高炽忽然开口,声音低沉却坚定,眼中闪烁著激动的光芒。

皇帝深知,当下的边军早已不復太祖、太宗时期的驍勇善战。自太宗皇帝北征后,数年间,边军久疏战阵,鎧甲生锈,战马羸弱,面对瓦剌、韃靼的侵扰,常常力不从心。若想重现大明军队的威风,彻底平定边患,组建一支精锐的新军迫在眉睫。

杨士奇凝视著皇帝,瞬间明白了其中深意。想当年,太祖皇帝麾下的军队南征北战,平定天下;太宗皇帝五次亲征漠北,打得蒙古各部闻风丧胆。可如今,边军的战斗力每况愈下,急需新鲜血液注入。

杨荣更是抚掌讚嘆,继而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构想:以新军为核心力量,他们年轻勇猛、充满朝气;以京营的三大营为主力,作为军队的中坚,发挥其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优势;以边军为辅助,利用他们熟悉边境地形、了解敌军情况的特点,三者相辅相成,组成一支强大的北征大军,与瓦剌、韃靼各部一决高下,彻底解决边患问题。

有了详细的建军构想,朱高炽立刻与杨士奇、杨荣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中。他们日夜研討,烛光將三人的身影映在窗欞上,仿佛在绘製一幅宏伟的军事蓝图。

选兵標准是组建新军的关键,三人反覆推敲,最终確定了严格的要求。

招募告示一经贴出,便在两淮地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三条拒选条件十分明確:市井无赖之徒,狡黠成性,难以管束,拒收;油嘴滑舌之徒,夸夸其谈,不务实际,拒收;年过四十之人,体力渐衰,难以承受高强度的训练与战斗,拒收。

与此同时,朝廷也昭告天下优选对象:农夫,他们每日辛勤劳作,筋骨强健;矿工,在暗无天日的矿洞中谋生,意志坚韧;猎户,常年与猛兽周旋,箭术精湛、胆魄过人,这些职业的百姓將被优先选择,並且朝廷对他们提出了“手脚硬劲,胆气要足”的明確要求。

更令人心动的是朝廷给出的优厚待遇。告示中写明,新军的餉银为每月二两,每年二十五两白银,而且在战场上表现优异者,还將赐予一定数量的田土。这意味著,一人投军,全家的温饱便能得到保障。在那个百姓生活並不富足的年代,这样的条件无疑极具吸引力。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招募令发布当日,徐州城门前便排起了长龙。队伍中,有挽著裤脚、脚上还沾著泥土的农夫,他们放下手中的农具,怀揣著保家卫国的热血;有背著弓箭、眼神坚毅的猎户,他们渴望將狩猎的本领用在更广阔的战场上;还有手掌布满老茧、身形壮硕的矿工,他们期待著改变命运的机会。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著对未来的期待,更有渴望证明自己的炽热光芒。

初选现场,气氛紧张而有序。兵丁们手持长尺,仔细丈量著每一个应徵者的身高臂展,检查他们的每一寸肌肤,看是否有暗伤或残疾。体能测试环节更是严苛无比:三十步外摆放著石靶,应徵者需奋力掷出石块,只有击中目標者才能过关;五十斤的粮袋扛在肩头,必须在一炷香的时间內疾行一里,中途不能停歇。烈日炎炎下,不少人因体力不支晕倒在地,但也有人咬牙坚持,即使累得满脸通红、气喘吁吁,也要完成测试。

当七万两千人通过体能筛选的消息传来,朱高炽在奏摺上重重批下“甚好”二字。然而,他深知,这只是开始。想要让这些壮丁成为能与蒙古骑兵血战的精锐,胆气的考核至关重要。如果面对奔腾的战马便心生畏惧、四散奔逃,再强健的体魄也无济於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