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娘走了(2/2)
下葬时,裹珍终於崩溃了。她扑在娘的棺材上,哭得撕心裂肺:“娘!你回来啊!我再也不惹你生气了......娘......“
李老蔫站在一旁,手足无措。最后是燕子把裹珍拉开,搂著她轻声安慰。裹珍透过泪眼,看见李老蔫蹲在坟边,帮爹一起填土。他的动作很轻,像是在怕惊扰了长眠的人。
葬礼过后,裹珍在娘家住了几天,帮爹收拾娘的遗物。每一件衣裳,每一双鞋,都带著娘的影子。爹变得更加沉默,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抽菸,一坐就是大半天。
“爹,“临走前,裹珍忍不住问,“你一个人......行吗?“
爹磕了磕菸袋,声音沙哑:“有啥不行的?你娘走了,日子还得过。“他看了看站在门口等候的李老蔫,“回去吧,別让老蔫等久了。“
裹珍含著泪点点头,把娘留给她的那个小包袱紧紧抱在胸前。回程的路上,她和李老蔫一前一后地走著,谁也没说话。秋风卷著落叶,在两人脚边打著旋儿,像无声的嘆息。
回到家,婆婆破天荒地没使唤裹珍干活,还煮了碗红水给她。“喝了,“她硬邦邦地说,“补气血的。“
裹珍捧著碗,热气熏得眼睛发酸。这个总是刻薄的婆婆,此刻竟显出几分难得的温情。
夜里,裹珍躺在炕上,盯著黑漆漆的房梁。娘的离世像一场梦,那么不真实。她翻来覆去睡不著,一闭眼就是娘最后的样子。
“给。“李老蔫突然开口,递过来一个东西。
裹珍摸黑接过来,是个粗瓷的小手炉,里面装著热水,外面包了层布,暖暖的,不烫手。
“放......放肚子上,“李老蔫结结巴巴地说,“你......你手凉。“
裹珍把小手炉贴在腹部,温暖一点点扩散开来。她突然想起娘的话:“老蔫老实,跟他好好过。“眼泪又涌了出来,但这次,有人在她身边,笨拙却坚定地陪著她度过这漫漫长夜。
第二天一早,裹珍就起来了。生活还得继续,娘说过,日子总要过下去。她像往常一样生火做饭,餵鸡餵猪,只是动作比平时慢了些,眼神也常常飘向远方。
李老蔫似乎察觉到了她的状態,默默分担了更多活计。他起得更早,回来得更晚,把裹珍平时要乾的粗活重活都揽了过去。两人之间的话依然不多,但那种沉默不再令人窒息,反而成了某种默契。
一个月后,村里来了个收山货的货郎。裹珍把娘留给她的那对银耳环拿出来,想换点实用的东西。
“这成色不行啊,“货郎掂量著耳环,“最多给你换把剪刀,再加两包针线。“
裹珍犹豫了。这是娘留下的最后一点念想,可家里確实需要剪刀......
“不换了。“李老蔫突然出现,把耳环从货郎手里拿回来,塞给裹珍,“留著。“
裹珍惊讶地看著他。李老蔫没解释,只是从怀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纸幣,跟货郎换了剪刀和针线。
那天晚上,裹珍把耳环小心地包好,藏在了贴身的衣袋里。她摸著这对已经失去光泽的小物件,仿佛摸到了娘的温度。李老蔫蹲在灶膛前烧火,火光映在他粗糙的脸上,忽明忽暗。
裹珍突然觉得,这个沉默的男人,或许比想像中更懂她。他不懂甜言蜜语,但会用行动告诉她:有些东西,值得珍藏。
日子一天天过去,秋去冬来。裹珍渐渐从丧母之痛中走出来,生活回到了原来的轨道。只是偶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会拿出那对耳环,对著月光细细端详,仿佛能从那些细小的划痕中,读出娘未曾说完的话。
李老蔫从不过问,但每次都会在她收起耳环时,递来一杯热水,或者一个烤得恰到好处的红薯。这些小小的举动,像黑暗中的萤火,微弱却温暖,照亮了裹珍前行的路。
腊月里,村里开始准备年货。裹珍和婆婆一起蒸年糕、炸麻,忙得不亦乐乎。李老蔫则跟著爹去镇上赶集,买回红纸、鞭炮和一小块猪肉。
除夕那天,裹珍特意戴上了娘的耳环。银色的耳坠在她耳垂上轻轻摇晃,像两滴未落的泪。李老蔫多看了她两眼,但什么也没说。
年夜饭比往年丰盛些。婆婆甚至给每个人都倒了小半杯米酒。裹珍抿了一口,辣得直吐舌头,逗得公公哈哈大笑。李老蔫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眼角的皱纹像绽放的菊。
“明年,“婆婆突然说,“添个孙子就好了。“
饭桌上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裹珍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著耳环。李老蔫咳嗽了一声,转移了话题:“爹,明天我去给岳父拜年,带点啥好?“
裹珍感激地看了他一眼。这个曾经让她窒息的婚姻,如今竟成了避风的港湾。娘说得对,女人是菜籽命,但或许,她这颗菜籽,已经在这片並不肥沃的土地上,悄悄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