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调查菲律宾人口结构(2/2)
伊洛克人
伊洛克人是菲律宾第三大民族,人口有770万,使用属於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伊洛克语。伊洛克人原居住在吕宋岛西北部地区,后逐渐移向卡加延河谷地,以及兰佬岛等其他岛屿。伊洛克人广泛信仰天主教中菲律宾独有的教派——阿格里佩教,亦称菲律宾独立教。菲律宾天主教徒在爭取独立的斗爭中创立此教派,因主张民族独立,被称为“菲律宾独立教”。
比科尔人比科尔人传统服装比科尔人是菲律宾第四大民族,使用属於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比科尔语,有多种方言,人口总数为370万。多数比科尔人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比科尔人分布在吕宋岛东南部沿海地区、比科尔岛以及卡坦端內斯岛、马斯巴特岛上,系铁器时代来自中国台湾的南岛语民族后裔,其中一些混有华人、阿拉伯人、西班牙人血统。由於地处颱风地带,比科尔地区是菲律宾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居民主要从事农业。
摩洛人摩洛人菲律宾的摩洛人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集团,包括许多民族。“摩洛”为西班牙所取,意为信伊斯兰教的摩尔人。摩洛人分布在兰佬岛西部和西南部,人口总数为327万多人,是由接受伊斯兰教的当地居民和来自印尼、马来亚的马来人混合而成的,使用多种不同的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语言,由阿拉伯字母组成的文字,由独立的司法和教育系统。
邦板牙人
邦板牙人分布在吕宋岛的中央平原,所使用的邦板牙语,属於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语音与他加禄语相似,人口总数为240万。大部分邦板牙人是天主教徒。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邦板牙人是有名的勇敢的战士来源地,在殖民军中有一支邦板牙分遣队帮助守卫马尼拉,抵抗林凤的进攻,也帮助西班牙人同荷兰人、英国人及穆斯林袭击者战斗。在近代邦板牙人和他加禄人一样在菲律宾革命中扮演著主要角色。邦板牙人已经逐渐同化於他加禄人之中,其社会经济水平较高,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稻米和蔬果。手工业发达,刺绣工艺达到很高水准。邦板牙人因其烹飪才能而出名,邦板牙地区盛產美味又独特的食物。
尼格利陀人
尼格利陀人是菲律宾最古老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吕宋岛东北部山区,以及兰老、民都洛、巴拉望、內格罗斯等岛屿的山林地带。总人口约10万,但是没有官方统计数据,因为要统计边远又隱居的部落群体有很大的困难,很多部落与外界没有联繫。尼格利陀人与非洲的俾格米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包括身材矮小(尼格利陀人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5米,俾格米人身高1.4米),肤色黝黑,头髮捲曲。但他们的起源和前往亚洲的迁徙路线还是一个尚无结论的问题。他们原有自己的语言,后改说南岛语言,无文字。信仰原始宗教。他们仍保持渔猎生活,同时也有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种植旱稻、玉米等,並会驯养家禽。
华人
菲律宾华人儿童观看舞狮
菲律宾华人,可以说遍布全菲各地。据统计,在菲律宾人口的华人约有百万,其中先祖来自福建闽南者(泉州、漳州、厦门)十之八九,当中又以泉州为最。在所有菲律宾华人之中,不论其已否菲化,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属闽南裔;其余约百分之十,以广东籍为多,其它省籍为数无几。闽南语(当地称福建话)是菲华社区的通行语。菲律宾华人虽然是少数人口,但却控制著菲律宾主要的经济命脉。
福建籍华人中,以原属泉州府的三邑(晋江、惠安、南安)等县最多,大部份居住在吕宋岛,尤其是大马尼拉地区,所经营的工商业和文教事业,也以在大马尼拉地区的最为发达。原属泉州府同安县、漳州府龙溪、海澄(今合併为龙海市)等,以及厦门、金门,大多数在中部维萨亚斯地区的宿雾等地,和民答那峨岛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