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能量田的变化(1/2)

马跃走后,秦寿来到了院子右边的大豆试验田。

观察生长特徵,状態后,开始鬆土除草灌溉,全程没使用一点超凡力量。

“性状已经比较稳定了,待到今年收穫,就將之推广出去。”大豆是秦寿改良的第五种作物,也是短期內的最后一种。

十五年过去,他先后改良了水稻、玉米、土豆和小米。

其中小麦经过多年推广,已经覆盖魏国全境,改良水稻也已经在西南地区和东部广陵平原广泛种植。

玉米和土豆,在这个魏国也有,玉米还有些產量,已经作为主要农作物种植。

但土豆在魏国还算不上粮食作物,基本只能长到核桃大小,作为蔬菜少量种植。

玉米和土豆都是三年前秦寿交给村民种植的,如今推广到清水县和周边几个县域。

小米是魏国歷史最悠久的粮食作物,但產量很低,亩產一百二十斤左右,在小麦和水稻加工方式落后情况下,营养高、味道又好的小米只有富裕人家才吃得起。

经过种子改良,加上耕作方式的创新,如今湾儿村种植的小米能亩產三四百斤。

不过小米是秦寿在前年才交给村民种植的,到现在,只有清水县范围才有种植。

十五年过去,作为良种的出现地,清水县已经成为了西南地区最富裕的几个县,湾儿村也成了天下少有的全体富裕村子。

村里在十年盖了学堂,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將孩子送去学堂学几年的能力。

不过时代所限,大多都是男娃,仅有少数几户人家愿意让女娃进学堂。

想到这事,秦寿不由想到王耕传,那小子还算开明。

作为学堂的夫子,是他先让女儿在学堂学习,才开了女子入学堂的先河。

不过最后这事能成,属实经歷了不少波折,一开始只有他自己女儿还好。

后来同意其它女子入学,不但被男学子的父母长辈为难,甚至闹到一部分学子要退学的地步。

更要面临文人学子的批判,和封建老家长的逼迫。

用村里一个读过几年书的老头话说就是,反了,乱套了,要翻天了。

周边文人学子,更是扣上一顶坏了祖宗礼法的大帽子。

王耕传一开始顶住了压力,但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和现在周边人的批判,让他精神不堪重负,好长一段恍恍惚惚。

王德发也是比较开明的性子,见儿子如此痛苦,特意带著他来请教秦寿。

那是八年前的事,当时的小麦已经推广魏国大部分地区,水稻的推广也遍布西南地区,地方官府多次嘉奖赏赐他,甚至朝廷的封赏文书都一次次进入小小的湾儿村。

秦寿已经是闻名半个天下的大贤人,不要说在清水县,就是整个西南地区都有很高的威望,甚至不少地方立庙供奉。

王德发的想法很简单,秦大夫这样学富五车,品德高尚的贤人,要是肯定儿子的做法,那就是对的,要是也反对,也好早做个了断。

女子入学堂,得到享受教育的权利,秦寿自然赞同,虽然他不会主动去做一些事情,但有人要做,他会帮一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