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格物学集大成者(2/2)

“有规定的格式,评判的標准比较规范,相对就比较公平,受人为干扰因素就少,这是优点。”

“但是,隨著时间的推移,有规则的考试,就会有人针对性的学,就是钻研八股,心思都这方面去了,导致很多写八股文出身的人,其实本身能力並不怎么样,达不到选材的要求。”

赵一民说到这里,看到朱元璋似乎在认真思考,就继续往下说道:“科举分为县府一级,通过就是秀才,排名前面的那部分,能每月领取禄米,专心读书;之后是三年一次的省级考试,定在秋季,由朝廷派人下去主持,如果通过,就是举人,就有当官的资格了。”

“次年三月可以到京师参加会试,由皇帝派钦差大臣主持,通过的叫贡士,隨后会进行殿试,皇帝亲自主持,选一甲,二甲以及三甲,这些都是进士或同进士。以上这些,便是大概的科举制度了。”

听到他说完,朱元璋认真地问道:“那这套科举从你们后世看,除了后面选拔人才有问题之外,还有什么问题么?”

赵一民听了,想了想,还真有,当即说道:“大明末年的时候,有个人控制了科举,人称民间皇帝。”

朱元璋一听,顿时一下坐直了,目光犹如实质一般,直刺赵一民,声音低沉却含怒意喝道:“为何?”

他的这种变化,让直面的赵一民,下意识地感到有点害怕。不过回过神来之后,他知道朱元璋不是冲他发威的,便稳了稳神说道:“大明朝的时间久了,就形成了官宦世家,那个人就窜连了官宦世家,主要是那些在地方上当县官的。由他牵头对外,不符合他们集团利益的,就在县试这一关卡住不让过,从而间接把持了科举考试。”

朱元璋一听便明白了,朝廷对地方上的控制力减弱,科举最低级的考试,都由县官说了算,才会有这个可乘之机。

他略微想了一会之后,便问赵一民道:“那你们那个时候的科举,我指的是类似科举这种的,是怎么做得?”

赵一民一听就知道,他是想参考后世的做法。

於是,他就马上回答道:“我们后世是十二年,或者十五年义务教育,因此不存在卡升学的事情。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叫做高考。那是全国或者全省统一,有点类似科举的会试。通过之后,不是做官,而是进入大学继续读书,不过不再是最基础的格物学,而是细分类的格物学。毕业之后,凭本事找工作,或者当官,或者经商,或者当伙计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一般都还会有面试和笔试,官府、作坊,就是企业什么的,根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订出对应的面试或者笔试题来考核需要的人才。”

“当然,这里也有门槛,就是大学的好坏会有影响……”

朱元璋没打断他的说话,只是默默地听著,一直到赵一民说得差不多了,他才开口说道:“所以你们后世所学是非常杂的,三百六十五行都有各自的考核內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招什么样的人才,甚至连厨师,当兵的,还有农夫都是?”

赵一民听了点点头,认真地回答道:“差不多,就是各行各业都会研究各自的学问。只要每个行业进步一点,您可以想下,那这个国家会有多大的进步?格物学的威力,不是取决於某一两个人,而是社会的整体进步,最好是形成这样的体制,就算这一代没有聪明人,可这么下去,终归是有聪明人会出现,推动社会向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