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釜底抽薪!(1/2)

公历189年9月24日,辰时。

距离歷史少帝刘辩被废还有一天!

而今日也是接回天子后第一场百官朝会。

崇德殿內,太傅袁隗赐座於百官之首。

此时第一件事自然是安排大將军何进的丧事,经过几番商议,最终由司徒丁宫组织少府阴修等人安排后续事宜。

这其实不太重要但又必须拿来开场的事商量完毕后,便是各方开始博弈的时间了。

第一个开口的是如今的大司空刘弘,歷史上这位短暂的大司空很快就会被董卓废掉,由董卓亲自担任。

“陛下,十常侍之乱已经平定,寰宇之內为之一清。如今大赦天下,宽宥党人,举国上下,无不拍手称欢,局势显然已经平稳,为今之计,当令外军儘快离京,如此才能朝野安定啊!”

“正是如此!”一中年男子立刻站出来接腔道:“微臣附议司空,请太傅、太后、天子下令,外军各归本镇。”

天子刘辩看了过去,说话的人是丁宫,如今的大司徒。

眾人闻言,並没有去看天子或者太后,都纷纷看向太傅袁隗。

袁隗缓缓直起身子,先向上一礼,这才说道:“唉,两位所言,老夫岂不知之?只是大將军一声令下,边军、募兵纷纷入京。其所来,一是受上命召唤,二则图利也。如今十常侍已平,这些人自忖有清静寰宇之功,我等一纸詔令下,其將欲返,其兵卒必乱矣!”

刘辩暗中观察著百官动態,侍中伍孚、周毖、刘岱等人纷纷点头。

光禄大夫种拂、淳于嘉,等人皱眉思索。

黄门侍郎射坚、钟繇、张昶、丁冲等人相互看了几眼,也默默点头。

至於那昨晚来投诚的太中大夫杨彪则是半眯著眼,像睡著了一般。

大殿之中,一片窃窃私语,大都认可袁隗的话。

刘辩依偎在何太后膝边,看似像是个被宠溺的孩子,实则心中冷笑不已。

骄兵悍將的苗头,恐怕也就董卓一人吧,其他人的野性此刻未必觉醒。

袁隗这老东西缓兵之计用的果真纯熟。

不动声色的便把边军来朝的锅,全部扔给了已死的大將军何进。

招边军进京这鬼点子,不还是你大侄子袁绍出的?

如今倒好,一句话撇的乾乾净净。

人群中,大將军府长史王谦的脸色赤红,他鼓了几次勇气,想为已死的大將军说两句,但终究没敢出列分说。

“但外兵太多,居於京城,总归有大隱患。惊扰了国家社稷反为大罪啊。”

说话的是少府阴修,主要负责管理皇室財政、私財及宫廷事务,属九卿之一。

只见他一副痛心疾首的语气:“如今中央数番变动,已大失威仪於天下,可断不能再有变乱了!”

闻言,司空刘弘转向袁隗,举笏板行礼后问道:”不知太傅有何高策?”

袁隗则一副力不从心的嘆口气:“唉,老夫年迈,诸位侍中、大夫、尚书、议郎都在,各位有何主意啊?”

刘辩看著下面的表演,心中冷笑更甚,这袁隗先是不动声色,否定了刘弘和丁宫撤回边军的建议。把锅甩给何进的同时,又提醒大家有兵乱的可能性。面对詰难,轻飘飘的一句,把问题甩给了侍中大夫等人。

如此还显得自己大度,会徵询所有人的意见......

瞧瞧这手段,果然是个老政客,经由这样一番操作,袁隗已立於不败之地。

按照他的意思去处理,那就遂了他的心意。

或者不按照他的意思去处理,那也无所谓。

因为这样的话,那士卒就一定会譁变。

正是,勿谓言之不预也。

接下来,局势崩塌,又要请他这个太傅出来安定乾坤,收拾残局。

在袁隗的提醒下,眾位侍中、大夫、议郎们议论纷纷。

光禄大夫淳于嘉出列,建议道:”城中兵卒卫士,维持前制便可。新募之兵与边军,可裁汰老弱,精选身世清白之人,补入京中。”

侍中伍孚道:“此举言之尚早,当此节时,应用军中威望深重的將军,以震慑骄兵。臣提议,可宣左將军皇甫嵩入京。”

话刚说完,侍中刘岱就出列道:“士卒管辖迫在眉睫,如今原前將军董卓就在京中,何故舍近而求远啊!”

闻言,又一位光禄大夫种拂立即出列:“董并州乃是凉州人,又常年在外征战,其心难测。”

淳于嘉再次出列,斥道:“昔日事態多变,羌胡之兵非我族类,本就难治。如今董并州有救驾之功,尚未封赏,种大夫却怀疑大臣,岂不令人寒心?”

眼看两人要爭吵,侍中周毖忽然道:“不知大將军府长史还有人推荐?”

隨著他这句话,眾人的目光都落在了长史王谦的身上。

见状,王谦犹豫一阵突然一咬呀,举著笏板出列,躬身一礼后道:“微臣推荐执金吾丁建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