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就是女演员死光了也不找她演(1/2)
第95章 就是女演员死光了也不找她演
送走蔡主编后,他们两口子又接受《华夏妇女报》《华夏法制报》《燕京日报》等媒体的採访有的採访在家里进行,有的在办公室里。
这种採访能增加电影曝光度,他只要有时间就不会拒绝。
“李导,我们知道你在拍完《一个都不能少》之后,几乎没有休息又紧跟著拍了《秋菊打官司》,请问你为什么会选择拍摄这部电影,原因是什么?”
《燕京日报》副主编宋扬问道李茂森想了想,“主要原因还是题材上,我目前正在研究新现实主义电影,在挑选剧本时也会以这类剧本为主,可惜我在厂里没有找到这类剧本,后来机缘巧合,在《华夏作家》杂誌上读到陈斌源老师的《万家诉讼》,我觉得故事不错,就联繫陈老师买下改编权,把这篇小说改编成《秋菊打官司》。”
宋扬点点头,“李导,我刚看过《秋菊打官司》,其中有个情节是旅馆老板说国家刚颁发《行政诉讼法》,秋菊的官司会被当成典型,而在电影上映时,《行政诉讼法》颁行不到两个月,可以说这部电影出现的正是时候,请问这个剧情是你故意设计的还是巧合?”
“哈哈,你猜。”
李茂森端著茶杯喝一口。
“李导,是你故意设计的对吗,去年你拍摄《一个都不能少》,宣传九年义务教育,正好距离国家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不到一年,这次也是一样,可以说你的电影是跟著政策走,主动帮忙宣传政策法规,也说明你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导演。”
宋扬目光炯炯地看著他,说到最后语气有些激动。
李茂森哈哈一笑,“谢谢。这除了是我的想法,也是厂里的要求,汪厂长和谢铁丽主任要求我们在创作时,紧跟时事和政策,多拍出一些有切实意义的电影,我是在响应他们的號召。”
宋副主编认真地点点头,在採访本上快速写下他的话。
“李导,据说《秋菊打官司》製片成本高达120万,而你第一部电影製片成本不到20万,第一次执导这种大项目,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我是年轻导演,第一次执导这种大项目,在拍摄的过程中可谓是困难重重。”
李茂森说了很多困难。
一开始是资金困难,他太年轻,大家不敢把这么大的项目交给他,建议换人,后在汪厂长等人的支持下,他得以继续执导这部电影。
第二是气候困难,在设计剧本时,他希望找一个地理环境较差,冬天下雪,也长辣椒的地方,
后经过工作人员推荐,他带著剧组来到郟西省陈仓市拍摄,
当地冬天天气特別冷,而剧中大部分剧情都在户外拍摄,这对剧组演职人员都是极大考验,有很多人在拍摄过程中冻病。
譬如巩丽,她在剧中有四分之一戏份是带病上阵,有一场戏拍完之后直接晕倒在片场。
“晕倒?”
宋扬边记录边表示惊讶。
“是的,非常不容易,我当时很自责,也很心痛。”
李茂森拉著巩丽的手拍了拍。
巩丽微微笑了笑,轻轻掐他手心,知道他不止是夸讚她,也有把话题引到她身上的意思。
果然宋扬在听到这件事后,立即把话题转移到巩丽身上。
询问在电影拍摄前,传闻很多人不看好她,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在拍摄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克服,也对她在影片中的精彩表现表示讚扬,
这场採访原本预约是半小时,可宋扬编辑问题太多,一口气採访了一个多小时。
送走宋扬副主编后,巩丽掐著他腰上软肉说,“下次採访你一个人说就行了,不要隨便把话题引到我身上,我不喜欢跟媒体打交道。”
“我知道你不喜欢,但你是明星也是演员,与媒体打交道是你的工作內容之一,你要学会接受並早些適应。”
李茂森笑道。
巩丽皱了皱鼻樑,抱住他的手臂撒娇似的晃了晃。
咚咚咚~
外面文传来敲门声。
巩丽愣了下,气恼地指著他,“下次再做採访就去办公室,別在家里,太烦人了。”
“行!”
李茂森捧住她的脸用力亲了下,起身去开门,来人是《看电影》杂誌主编孟晓强。
《秋菊打官司》上映一周,內地电影拷贝数量突破300个,总观影人次突破1000万,也成了近五年观影人次最快突破1000万的电影。
各地大小媒体上也纷纷报导电影的上映情况,並作出评论。
华夏电影协会会长陈荒眉在《人民曰报》发文称,《秋菊打官司》的故事简单平凡,之所以吸引人,是由於秋菊的性格美,她那种寻求一种『说法”的精神,不能不使人感到同情和思考,李茂森导演的成长令人惊喜和期待。
《大眾电影》杂誌主编蔡世勇在新一期杂誌里点评说,李茂森导演通过电影从一个颇为独特的角度表现了改革开改大潮在普通人身上的心理反应,较好地解决了同时代导演们未能完善处理的『现实主义的倾向与造型的倾向』之间的矛盾全片节奏舒展,敘事从容,標誌著华夏电影美学观的一次质的飞跃,李茂森导演功不可没。
谢铁丽导演也在《燕京日报》上撰文点评,称《秋菊打官司》与原版小说相比,在剧情上做出大胆的调整和改动,特別是最后一个情节的加入对於影片的意义非常重大。
使得整个作品质量提高一大截,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从而使影片的內涵增厚,而作为该片导演兼编剧的李茂森无疑是当前电影圈最具创造力和才华的电影人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