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针对大宋这个社会环境设计的贷款业务(2/2)

现在出去的贷款,很多用途上都有问题。

在现代如此,古代那更是不敢想。

王安石和章惇搞青苗法,利息比寺庙的低出不少,这个钱还是出自官府。

而且章惇后来,还把利息给降了。

要是说起来“与民爭利”,大概宋代的这些寺庙道观,除了在山上自己躲起来,少让俗人阻碍他们飞升的一些道爷,和那些自给自足,轻易不出来弄些是非的高僧,他们掌管的寺院宫观倒还好。

剩下的么,大相国寺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把钱借出去生出来利钱。

別处的寺院,也有不少是这样的。

连生女真部落那边,见识稍多一些的阿骨打,他都知道辽国的僧院有些禿驴在放贷。

没什么文化的铁牛,那也是知道利钱的。

要是这些贷款给宗教人士放开了,那乐子可就大了。

就一些寺院的手段,他们倒是能够给银行蹭蹭的涨业绩。

这里面差价当中,要挣到多少钱,那就不知道了。

此处黎风知道,但是也不能点明了。

只能够表示这是铁律,银行上级知道了,也不能允许更改的。

这倒是挖掉了大宋两个比较来钱的项目,不过好在宋朝这个古代版本的商品经济,能来钱的地方还有很多。

而且黎风这边,现在他也非常谨慎。

如果“个人”业务这块比较麻烦的话,那就要把业务转向到给大宋官员,还有各路商號发放工资。

这些业务发展起来,倒是可以很明確的知道不少官员的进帐。

就是太师的生辰纲,將来走帐,只要大宋的各路御史,还有刑部大理寺,提点刑狱的司使,这些人不管的话,银行这边也只能留个档案,具体的事管不到。

但要是赵官家但凡动点心思,那就好用了。

大概朱元璋和雍正会比较喜欢用这个,只要有官员敢用银行卡入帐,他们就可以去抄家了。

老朱还能附带个消消乐套餐......

但黎风在大宋,这边的官场形势呢,大宋的官员工资就是高,而且还有职田,有些人还有灰色收入。

他们要是敢来,那以后理清脉络可就容易了。

只是宋朝没有任何一个官家对於官员管的够严格,或许神宗哲宗在的时候,能有些作用。

但徽宗这一朝,你指望这个,多少有点妄想。

而且现代这边要盯著银行人员的举动,有违规操作的话,很快也会上报的。

到时候,那麻烦就大了。

黎风表示自己在业界希望能够乾的时间更长一些,可不想去提篮桥那类地方。

行业內的规矩,他也是很懂的。

而且要做业务,也不能干那些离谱的事情。

“既然推官那里也规矩森严,老夫便讲各路牙牌,都要怎样发放。”

黎风听著也知道,总是有发放年限的。

因此,他要设计业务的时候,此时也要確认,那些来贷款的商户,最起码也得有个帐本,能够让自己看到其营收。

不过在宋朝,难免也会有做假帐的。

到时候,还要派人去现场勘察。

事情也没有那么简单,黎风也有了些心理准备。

“先生所言,黎某受教了。只是在开封府地界內,经营有时的商號,多少年方可运转如常?”

“若是此处,老夫倒也有些门路。推官来日可往潘楼去,和前头掌柜的说好,他自然会帮你。”

宋乔年发现,这个小子,虽然已经穿上了大宋官服,但也不是一般的自律。

但也不算是那种油盐不进的,毕竟来到大宋,多少也要办事。

要是仁宗朝的包大人那样,那可就是碑文上见不到名字的待遇了。

名字没了,是被往来的官民用手指抚摸,日积月累,消磨之下,形成了一个大坑。

黎风也知道,在银行工作,难免会和各种人来打交道。

宋乔年这边推荐他去潘楼,也是因为潘楼的帐本一向比较规矩,而且长年盈利。

往来帐目,又必须清楚,回头来有些大主顾,就是潘楼这里也有些背景,那背后的势力也不是明面上能够应付起的。

“商民既然如此,不知先生,这农事又当如何应对?”

毕竟信用社没有到这边来,银行的对农业务,宋乔年听了以后,倒也听著了。

“这不是如青苗法一般么?”

“確实有联保之处,不过其中一家要是不还钱,也会出事。”

都这么说了,宋乔年猜的是,在大宋地界上,这算是给变法加的一层外衣,也算是移除了部分朝堂上的阻力。

但是总也会有言官说事,他还要继续听黎风来说。

“......如此行事,也要各方周旋。若是单户,日后灾年坏帐也是极多的。因此,不妨在『青苗法』中,加上一条由银行承担部分风险,到时候在官府签字画押。”

黎风想的是农业保险也要跟上,一旦遇到了天灾导致的损失,还能够给农民赔偿,让他们能够度过难关。

如果没有灾年的话,这笔钱就这么出去了,扣在银行借贷,或者青苗法借贷的本金当中。

按照大宋这个时候,自然灾害爆发的频率。

一旦出现了自然灾害,最后导致了颗粒无收,那也能够给农民一定的赔偿。要么是用於青苗法的本金,还能够给各户留下些钱度过灾年,要么就是全额赔付,相当於大宋七品官一月的俸禄。

这个年代,也算是惠民的善政了。

黎风也知道一个特性,就是农民得了赔偿,倒是会口口相传,之后农业保险这块还是能够推广出去的。

“此事可与蔡公知晓?”

“蔡翁处,我已去信多日,却一直无有回覆。”

“想必是他公事繁忙。”

当然了,黎风和宋乔年在这里谈论的时候,尚不知道蔡京把“新青苗法”的两个借贷给农户的途径,以及在开封府和经常遭灾的京东、京西四路试点的计划时,还是有人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