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灭佛之策(2/2)

“你欲如何为之?”高儼想了想,隨之问道。

张雕胸有成竹:“可效后魏太武故事,勒令不法僧人还俗,捣毁私建佛寺。”

高儼边听,边微微頷首。

张雕所言,虽然不甚详实,只是提纲挈领地稍稍描述其策,却也切中肯綮,与后世灭佛之事相近。

佛门並不清净——此事人尽皆知。

但灭佛不仅仅为此。

出於拉拢,统治者往往赐予佛门免赋税、免徭役的优待。

是以常有百姓为了青壮年逃避赋税、徭役投奔佛寺。

佛门藉此隱匿人口,兼併土地,成为事实上的地主。

由於不事生產、又免赋税,佛门不仅占用大量土地、人口,影响国家財政,还帮助豪强瞒报田產,鱼肉百姓。

上瞒下欺,严重影响国家的正常运转。

无论是出於私心,还是公心,若佛门势大,就应该予以打压。

就拿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为例,他虽信道教,但开始並未有灭佛之意。

真正让他產生灭佛念头的有两件事。

一事是为了补充兵源,另一件事是他在寺庙中发现兵器,不知所谋何事。

后来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也基本延续了这个逻辑,或是因为財政,或是因为人口、田地。

都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崇佛之事久有耳闻,实际上北朝在这方面也是不遑多让。

据言北魏末年人口约有三千万人,佛徒则占二百万人。

而北魏后北周、北齐相较,北齐在崇佛上更为突出。

如今北齐崇佛之风,虽不过梁武帝之时,但也不远。

“先生所言,切中时弊。”高儼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听不出太多倾向性,“只是,『效后魏太武故事』则过矣。”

张雕眼神一凝,正欲爭辩。

高儼却抬手止住他:“先生所虑,我深知其重。此事非独涉財赋民生,更关乎人心风俗,甚至……牵涉诸多权贵私利。”

“若行事过烈,恐致人心动盪,反失其利。”

“太武灭佛,人亡而政息。如今我之权柄不如太武,若应循其策,则所得之果亦不如前人。”

拓跋燾是“三武一宗”中灭佛灭得最狠的,坑杀沙门无数。

但其子即位,所设之策转瞬被取消,北魏再度大兴佛教,甚至拓跋燾本人都被刻在云冈石窟中,以佛相面世。

盖因其策过於暴虐,反而引发民眾暗中不满,不得完全推行下去。

相比而言,宇文邕、李炎、柴荣的灭佛,不但没有流血,成果更加显著。

高儼道:“当务之急,乃周人虎视,陈人难测,內需安靖,外御强敌。限佛勒佛之事,急不得,却也拖不得。”

他眼神锐利地看向张雕:“先生既痛陈其害,必有良策。详实陈来!”

张雕精神一振,明白殿下心意已动,只是寻求更稳妥的推行之策。

他心中早已打好腹稿,正待此时:

“殿下明鑑。臣所奏之事,其意在『整飭』,故不言『灭』,而称之为『限』、『勒』。臣有三策:”

“其一,严控僧尼度牒,严禁私度。各州郡寺院凡新收度僧尼,须报昭玄寺(北齐管理佛教事物的部门)核准,每年限定数额。凡无朝廷颁度牒著,皆视为私度,强制还俗。”

“其二,釐清寺產,归籍入户。令各州刺史会同度支部、御史台,清查治內佛寺田產、奴客、钱粮,逐一登记造册,与僧籍共同存於州府。此后寺產交易、更名,需经官印確认,严禁豪族託名避税。寺田按等缴纳田赋,奴客亦当承担徭役、丁口税。”

“其三,汰除冗滥,整肃佛门。詔令严查各寺,若有戒行不修、劣跡昭著,乃至私匿丁田、干预乡里者,一旦查实,严惩盖寺住持,捣毁其寺,勒令僧眾还俗,並罚没田產、財物。同时,严令僧尼不得妄言国政、祸乱民心,违者以妖言惑眾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