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面陈太后(2/2)
胡太后全身冰凉,高儼描绘的恐怖画面——她被幽禁、爱子惨死、朝堂倾覆。
她这才真正明白高儼口中“险些再不能见家家”的含义!
这不仅仅是兄弟鬩墙的惨剧,而是一次针对她与三郎处心积虑的政变!
“我……我的三郎……”胡太后扑上前紧紧抓住高儼的双臂,泪水夺眶而出,语无伦次,“是家家疏忽了!陛下他……他糊涂啊!竟让那些小人离间你们兄弟至此!你……你做得对!杀得好!”
高儼任由胡太后抱著,眼神却越过她的髮髻,锐利地扫视著周围噤若寒蝉的宫女太监,以及身后低头不语的刘辟疆。
他放缓声音,带著劫后余生的疲惫和不容置疑的坚决:
“家家,如今奸佞虽除,然风浪未平。陛下深受惊扰,无法主理朝政。”
“此等乱局,亟需家家您以太后之尊,临朝称制,安定天下人心!”
“儿臣……和朝中如尚书令冯子琮、广寧王高孝珩、右丞相斛律光等忠臣,皆愿竭尽全力,辅佐家家稳定社稷,廓清朝纲!此乃国之大计,万民所望!请家家允准!”
“今日起,太后垂帘,临朝称制!凡有旨意,皆以仁寿殿制敕颁行!”
胡太后正值惊慌之中,毫无主见,无暇思考。
面临高儼一连串的言语轰炸,她一时间头晕目眩,又被他刻画的美好图景吸引,连忙称:“一切依你所言便是!”
高儼心中巨石彻底落地,深深拜下:“谢家家!儿臣与诸大臣,定当竭力辅佐!”
他起身,迅速补充道:“陛下正於寢殿静养,有重兵护卫安全。儿臣已命人著手安抚宫禁,清理首逆残党。”
胡太后闻高纬无恙,心里也是一松。
他稍作停顿,面色转为凝重忧虑:“另有一要事急需家家示下。平原王病势沉重,听闻宫中变故,恐添其忧。”
“儿臣意欲稍后亲往王府探视,一则告慰功臣安心,二则……彼乃国之柱石,若得家家赐下懿旨抚慰,或可令其心感皇恩,稍解病忧。使其安心养疾,莫为朝事烦忧!”
此刻高儼已经成功主导並掌控局面,胡太后高儼的建议几乎是言听计从。
她立刻点头:“平原王忠勇功高,確需体恤。便如你所言!”
高儼心中暗喜,再次拜谢:“儿臣遵旨!”
走出仁寿殿,清秋略显寒意的风吹过高儼的脸颊,他深深吸了一口气。
胡太后言行果如他所料,软懦兼无主见,加之偏爱、偏信他。
高儼先故作受欺向其哭诉,激起她的怜爱之意;
再用“郑伯克段”之事,扰乱其思绪,从忧儿转为忧己;
最后才將自己“清君侧”一事和盘托出,她果然选择支持自己。
另外提一嘴,胡太后在歷史上名声不堪,先有与和士开通姦传闻,后有与和尚曇献通姦之事,齐亡入周后,又被记载“恣行奸秽”。
这些传闻,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但可以確定的是,胡太后確实对高儼偏爱到了一定程度。
歷史上,高儼事败后,胡太后將他留在宫中,每次送来的食物都由她先尝过,才敢放心让高儼食用。
高儼被杀害后,高纬居然为其赠諡號“楚恭哀帝”,便是为了慰藉胡太后。
后来,胡太后被高纬幽禁在北宫,她为高纬设食,高纬居然不敢尝。
恐怕其中原因很大一部分是高儼之死。
由此可见,高儼先前以“郑伯克段於鄢”为例论证,並非信口开河,而是有其缘由的。
高儼抬头望天。
今日天高气爽,阳光正明媚。
拿下太后的垂帘旨意,意味著他彻底为这场政变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从“逆贼”变成了“护国功臣”和“摄政者”。
京畿的军权、斛律光的默认、二王的归附、太后的支持……鄴城的权力格局已然重塑。
他眼神坚定,脚步沉稳地走下台阶,朝著宫外平原王府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