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他是谁?(1/2)
陈夷行面露难色的说道:
“陛下,非臣推諉。
此二项变革,虽然诗赋乃士子积学所成,骤然大幅贬抑,最多引非议。
但禁止结党一项,涉及士林积习与诸多显贵子弟,阻力必巨。
臣位虽忝列宰辅,然资望尚浅,恐力有未逮,难当此重任。
若强行推动,恐事倍功半,反生掣肘。
不若待文饶公回朝主持大局之时,再执行,介时以文饶公的威望魄力,自可弹压各方。”
李炎微微頷首,陈夷行的顾虑很实际。
改革需要威望和铁腕,目前朝中在陈夷行看来唯有李德裕有此能量。
李炎想了想后说:
“这样吧,糊名、誊录二法,可先在长安、万年两县的乡贡试中试行,积累经验,完善细则。
待省试时,若行之有效,再全面推开。
至於诗赋权重调整与严禁进士结党二事,待文饶公回朝,由他主持推行,卿以为如何?”
陈夷行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钦佩与振奋说道:
“陛下深谋远虑,步步为营,臣心悦诚服。
先行乡贡试点,积累经验,再推省试,稳妥。
待李相回朝主持大局,更是万全之策。”
陈夷行心中对这位年轻天子的务实与谋略又高看几分,他犹豫了一下,似乎想说什么。
李炎看他神色,嘴角微扬,带著一丝瞭然的笑意说到:
“陈卿可是想说,『陛下,不可倒持太阿,授人以柄』?”
陈夷行愕然,隨即失笑道:“陛陛下怎知臣心中所想?”
“卿乃忠直敢言之臣,自开成元年始,卿便在延英殿屡次以此言諫諍大行皇帝,朕岂能不知?”李炎笑道,语气温和而带著对老臣的尊重说道:
“好了,朕知道了,卿且去办吧,糊名誊录试行之事,务求周密。”
“臣,领旨,定不负陛下所託。”陈夷行深深一揖,告退而去,步伐间充斥著责任和振奋。
看著陈夷行远去的背影,李炎独自立於空旷的宫苑之中。
初春的风吹过丹墀,李炎缓缓抬起头,目光仰望著苍穹想著陈夷行所说话。
“没有那个威望,那就需要一位功勋卓著、足以震慑朝野的老臣,最好还是进士科出身,我记得他好像就是进士及第后任校书郎?”李炎低声自语著。
李炎在迴廊尽头佇立片刻,將科举改革与老臣相关的思绪暂且压下,转身向紫宸殿走去。
刚踏入紫宸殿的殿门,李炎敏锐地察觉到殿內侍立的內侍宦官,竟有大半换成了陌生面孔。
那些平日常见的、或机灵或木訥的小黄门,此刻踪影全无。
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低眉顺目、神情恭谨的新面孔。
李炎在他走向御座时又扫视宦官队伍一圈,目光忽然与角落一名年轻宦官对上。
那宦官极快地、极其隱蔽地对他使了个眼色,旋即又恢復了泥塑木雕般的姿態。
李炎心念微动,停下脚步,就像隨便指定的一样,指向那名宦官说道:
“你,上前回话。”
那小宦官立刻趋步上前,垂首躬身道:“奴婢在。”
李炎语气平淡的说道:
“你叫什么名字?朕瞧著殿內不少小黄门,连同你在內,都是新面孔。是何缘故?”
“回稟陛下,奴婢贱名马元实,是內侍省新调来隨侍圣驾的小黄门。”马元实顿了顿,似乎在斟酌措辞后,声音清晰的说道:
“至於先前那些侍奉的同儕们…听內侍省传下的话,是查出他们中有侍奉陛下时多有懈怠疏忽、不够精心之举,认为不合规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