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兵分两路(1/2)

苏格兰低地(今格拉斯哥、爱丁堡周边)的地理核心是『两水一丘』,而皮克特人的核心位置就是在中部的山丘地带。

苏格兰低地西侧是克莱德河,向西流入爱尔兰海,是皮克特人从西前往爱尔兰的唯一水路。

此时的爱尔兰是凯尔特部落聚居地,与皮克特人有亲缘关係,但是他们並没有参与到南下掠夺的活动,主要是隔著海距离太远了。

东侧则是福斯湾,从这里皮克特人能够抵达北欧(今挪威、丹麦),是一条非常成熟的海上通道。

皮克特人在这两个地方都设有码头和简易的堡垒,除了日常出海之外,也是两条逃亡的备选路线。

中部的山丘地带(今泰河上游)大多数区域都是森林和沼泽,皮克特人和其他的蛮族部落在这里修建了『山丘要塞』。

相比较於罗马的堡垒和要塞,这个所谓的『山丘要塞』是以土坯、木柵栏以及天然岩石作为防御。

不过要塞所在区域海拔高,这使得要塞的视野很好,易守难攻,这也使得要塞成为了部落联盟的政治与军事核心。

之前罗马帝国不是没有尝试过一举歼灭北部的皮克特人以及蛮族联盟,但是所谓的部落联盟实际上非常分散,而且擅长依託苏格兰低地的沼泽、林地、山丘要塞进行游击袭扰。

军团北上完全没有办法锁定主力目標在哪里,而且补给线因为距离过长而被这些蛮族切断,最终都是无功而返。

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安东尼长城不再使用的原因,退而求其次新建哈德良长城,距离实在是太远了。

君士坦丁这次的作战计划是兵分两路,最后在斯特林(克莱德河与福斯湾的中点,苏格兰低地交通枢纽)匯合。

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通过控制东西两路的水路,杜绝皮克特人逃亡的路线,通过斯特林的临时堡垒,解决罗马军团北上补给线过长的歷史难题,那里作为交通枢纽,有足够多的物资来对军团进行补给。

“殿下!现在我们手中的兵力加上瓦勒良军团也就勉强算是4个满员军团,这还是算上两个部落的士兵。”

“现在兵分两路,如果碰上极端的天气情况,或者是大量的蛮族偷袭,我们很可能会被歼灭!”

阿非利亚不同意君士坦丁的这个计划,虽然听起来很不错,但是实在是太危险了,毕竟皮克特人本身就对於地形更加的熟悉,而且善於游击战术,林地和沼泽简直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

法比乌斯作为君士坦丁的铁桿,虽然没有直接反对君士坦丁,但是他也没有直接支持,阿非利亚说得没错,这么做风险太大了。

“你说得没错,不过按照之前尊贵的奥古斯都派遣的情报商队传递迴来的消息,现在这些蛮族由於在伦敦和伊苏鲁姆兵败,已经逐步开始將兵力逐步抽调,在安东尼长城以北的200公里范围內都没有兵力。”

“这是一个绝佳的突击机会,直接一鼓作气切断皮克特人的外部支援!”

“而且我们是东西方向突袭,这片区域是基本上没有蛮族的,他们也不会想到我们会这么做。”

“只要我们拿下克莱德河渡口,那么爱尔兰的凯尔特部落就无法为皮克特人提供粮食与武器。”

“同时他们也无法从西部逃走,只能被压缩在低地內部和我们战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