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瓦勒良军团(1/2)

里奇伯勒距离哈德良长城的距离不算近,直线距离大约在480公里左右,但是实际行军的路线受到地形影响,有差不多600公里左右。

正常来说军团需要20天的时间才能到达,不过君士坦丁的情况特殊,他们通过类似於信使接力的方式,通过驛站不停地更换马匹,基本上不怎么休息,费了6天的时间终於见到了瓦勒良军团的残部。

作为罗马帝国派驻不列顛行省的老牌军团,现在的瓦勒良军团虽不復巔峰时期的荣光,但是残部守边的坚韧,让他们在整个罗马都备受尊重。

瓦勒良军团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1世纪末,是由罗马皇帝图拉真组建,军团的名称意为“瓦勒里乌斯家族的胜利者”,自带军团荣耀基因。

在公元2世纪开始,瓦勒良军团被永久派驻不列顛行省,长期镇守哈德良长城东段(今英格兰纽卡斯尔至卡莱尔一线),是罗马抵御北部皮克特人、苏格兰人的核心力量。

巔峰时期的瓦勒良军团拥有標准编制的5500人,配备重步兵方阵、轻骑兵分队与攻城部队,曾多次击退蛮族的大规模入侵。

公元180年,瓦勒良军团在约克郡大破侵扰边境的布里甘特部落;公元296年,瓦勒良军团协助君士坦提乌斯平定不列顛叛乱,將罗马的鹰旗重新插回伦敦市政厅。

那时候的瓦勒良军团,既是不列顛行省的武力象徵,也是罗马帝国对北部蛮族的威慑铁拳。

但是现在的瓦勒良军团,已深陷罗马帝国的整体危机之中,在四帝共治体系下,为支撑欧洲大陆的权力斗爭,罗马中央频繁从边境抽调军团主力。

单单是这两年的时间,瓦勒良军团就有1500人被调回高卢,支援君士坦提乌斯对抗义大利的马克森提乌斯,剩余兵力不足3000人,而且多为补充的蛮族僱佣兵与本地徵召兵,战斗力较之前的纯罗马血统时期有明显的下滑。

更严峻的是,军团的后勤补给近乎中断,现在由於罗马税收体系在不列顛近乎崩溃,瓦勒良军团现在粮食储备仅能维持3个月左右,武器维修所需的铁器还需要从伦敦转运。

而现在伦敦被蛮族占领之后,这条补给线彻底断裂,军团士兵只能靠劫掠蛮族营地获取粮食,甚至用破损的盾牌修补长城的缺口,昔日的胜利之师彻底沦为被遗忘的边防残旅。

即便如此,瓦勒良军团仍坚守职责,他们在长城的沿线设置了20多个瞭望塔,每日派出轻骑兵进行巡逻。

在面对皮克特人的小规模劫掠时,通常以游击战术来进行周旋。

利用对周围地形的熟悉,在沼泽与森林中伏击蛮族,虽无法发动大规模反攻,却死死守住了哈德良长城的核心段落,为这次远征军爭取了不少的时间。

瓦勒良军团在不列顛驻守近200年的时间,与本地平民形成了特殊的共生关係,军团的士兵多与本地女子进行通婚,他们的后代一直在长城沿线定居。

这种特殊的共生关係极大地强化了不列顛人的『罗马认同』感,在他们心中,罗马一直是天上之国。

君士坦丁来到瓦勒良军团残部的时候,刚好赶上轻骑兵们巡逻回来。

“你们是什么人?!”瓦勒良军团的轻骑兵看到风尘僕僕的君士坦丁几人大声问道,直接將他们拦下。

这也不能怪这些轻骑兵,君士坦丁一行人基本上连续不间断地赶路,此时的他们看上去更像是难民,完全看不出来本来的面目。

但是难民是不可能有马匹的,而且这些马匹一看就是军马,所以这些轻骑兵才拦住他们。

现在的不列顛很不太平,蛮族一路南下,罗马军团从高卢来到不列顛,谁也不能保证他们是不是奸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