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漠言的难处(2/2)

会议室內,早已布置成了座谈会的样子:

一圈被摆成圆形的桌子,上面依次放著写有参加本次会议的青年作家姓名的桌牌。

张启民找到了放有自己名字的座位,发现自己的左边正好是漠言,右边的是各非。

各非,张启民也有所耳闻,是申城师范大学的教授,前一世,各非写出了几部小说后调到了燕京,到了燕京后写出了几部长篇小说,並且也获了雁冰文学奖。

看到漠言开始落座,张启民也在漠言旁边坐了下来。

不久,参加会议的人都陆续到场了,张启民看到了一群人,不由得皱起眉头:

有的是禿子、有的长髮披肩、有的满脸毛胡;有戴瓜皮帽的,有围红围巾的……个个都特徵明显,气质迥异。

这时候,几个比漠言年纪稍小、看上去二十六七岁的青年人走了进来。

其中,一个个子不高,留中分髮型;另一个个子矮一些,圆脸,戴著副黑框近视眼镜。两人分別坐到了漠言的左边。

张启民探身看了看桌上的牌子,上面写著:於华、苏瞳。

张启民缩回身体的时候,那两个人也探出身子,越过漠言,朝张启民的桌上望过来,他们一定也看到桌牌上的“张启民”三个字。

两人似乎和漠言不熟,並没有和漠言交谈,都保持著矜持。

张启民继续和漠言閒聊著:

“漠言老师,《红高粱》拍这么好,听说你参加编剧了?”

漠言闻言,脸上涌上一脸的苦色:

“启民,我是有苦难言啊,编剧这活我以后不会再干了……”

“哦,为什么?”

“那不是人干的活,一个字:烦!我受不了那份不厌其烦。”

张启民听了,笑道:“像这样的活,就应该交给製片厂的专业编剧去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嘛。”

“对!对对对!”

漠言闻言,发出了一阵惊嘆:“启民,你这话说到了点子上了!”

漠言的另一边,於华和苏瞳等人都转过头来,两人看著张启民和漠言二人热烈交谈,脸上都充满了好奇:

怎么回事?张启民和漠言有这么熟吗?漠言可是写出了《红高粱》的作家,不久前《红高粱》在华国国內放映,可谓妇孺皆知……

隨著,来宾的陆续到位,座谈会即將开始。

正对著掛有“《收穫》杂誌青年作家座谈会”条幅下的一排桌子,一看就是主席台。

主席台上,已经坐了申城市作协的领导、《收穫》杂誌编辑部的领导等人。

张启民却没有看到巴老出现,就连写有巴老名字的牌子桌上都没放!

但是,张启民却看到了李晓琳。

李晓琳坐在主席台上,正用目光环视全场。

当她的目光扫视到张启民这边的时候,张启民微微一笑,李晓琳也朝张启民微微一笑。

但很快,李晓琳就又恢復了一脸平静。

能够一直如此保持波澜不惊神態的人,真的很少见!张启民想起了李晓琳去瀧泉看她时的情景,不禁心中感嘆。

就在李晓琳朝张启民微笑的时候,一边的於华和苏瞳都不约而同微微皱眉。

於华脸色复杂。

苏瞳脸色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