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一套富贵(1/2)

隨后,张启民又吩咐张建涛:

“你明天来城里的时候,带两个箩筐、两顶草帽,还要两个人穿的衣服,不要新的,全都要旧的,到时候派用场。”

张建涛听了,顿时傻眼。

张启民看都没看张建涛一眼,继续强调:

“记住了,两身衣服,越旧越好!最好有破洞!”

张建涛迟疑著点了点头。

张启民提高了声音:

“记住了没有?可不能出一点差错。”

“记住了!”

和张建涛分手后,张启民才回到自己宿舍。

从1987年往前推三十年,瀧泉县曾组织开展了一次文化普查。

普查的重点是散落在民间的青瓷製作人,这些在山野间劳作的老人大都是前清遗老的后人,掌握著製作青瓷的窍门。

普查的结果,情况非常严峻。

全县能完全或部分掌握传统青瓷製作工艺的,不足五人!

县里专门將这几个掌握著青瓷製作工艺诀窍的民间老艺人请来,以集中、相互合作的方式,从揉泥与备料开始,到拉坯、印坯、利坯;到上釉、画坯、挖底足;再到烧制、出窑。

前后歷时三个多月,製作了一批瀧泉青瓷。

作为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保护,这批青瓷作品运到了当时的瀧泉文保所展览。

同时展览的还有,当年在瀧泉县境內最大的哥窑遗址发掘的三件完整青瓷。

参与当年集中合作製作青瓷的老艺人,其中一个老者,没等到最后开窑的时间,就去世了。

剩下的四个老艺人也在隨后的几年里相继离世。

这些老艺人,掌握著胎釉中的氧化铁在还原焰中焙烧形成青色调產生的诀窍,青瓷绝美的色泽即源於此。

老艺人施釉的技巧、精准控制烧制时间与温度,其中的奥妙,即使用最科学的手段,都无法解释其原理。

在张启民的前一世,瀧泉县也曾出过好几位东大国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

这些大师们製作的青瓷,在香江的嘉得拍卖会上,动輒拍出几十甚至上百万元一件。

其中,却没有一人得到过那些真正的青瓷传承人的真传。

前一世,也就是博物馆开工典礼前,要拆除老旧的县文保所,文保所把这批青瓷寄放到了文教局,文教局没有专门的场地存放,最后就放在了文教局办公楼的底楼楼梯下。

结果,不知道是谁起的头,你顺一件,我拿一件,到了最后,只剩下几个破木箱。

文教局进出的人太多了,不仅多而且杂。

有本系统的领导、职工,有其他单位的办事员,有下面乡镇来办事的各种人。

等到一年多以后,博物馆建成,开始徵集藏品的时候,才有人想起了当年老文保所的那批青瓷,找到当年经手的人询问。

对方可算找到机会了:

“不是请示过你吗,叫我们自己处理,都放在文教局了。”

打电话到新拆分出去的教育局,对方想了半天:

“好像是有那么些瓶瓶罐罐的,都被清理了……”

“什么瓶瓶罐罐?那些都是青瓷精品!”

“你们寄放过来的时候可没说什么精品不精品,精品你们就这么对待?堆在楼梯角落里一年多?!”

博物馆馆长刚上任,打算顺藤摸瓜,穷追不捨:

“这事不能就这么完了,必须一件件追回!”

只有他知道,这批青瓷的价值。

所谓,站著说话不腰疼。

到哪里去追回?从哪儿追回?

许多年后,当第一任博物馆馆长临近退休时,还对此事耿耿於怀:

“都是精品啊!瀧泉县以后的歷史上,再也做不出那样一批青瓷来了。”

其实那批青瓷里面,还有三件重量级的文物。

这一批青瓷的总价,以前一世的价格,隨便粗粗一估,就值四五百万。

三人成虎,以讹传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