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兰陵笑笑生(2/2)

毋庸置疑,必须立刻付梓。

不得不说,老郑的能力虽有待商榷,但他的眼光无疑是敏锐的。

起初,应天府的居民对报社的新连载並不感冒。

毕竟,开篇便是《三国》《水滸》这样的经典,后续作品难以超越也在情理之中。

再加上李善长案件的影响,更是让公眾兴趣锐减。

然而,《**梅》的悄然登场却引发了轰动。

短短两期,便令全城士绅为之倾倒。

“妙极了,这部书简直是一针见血,看似戏謔,实则蕴含深刻哲理。

“你讲的是哪部书?不会连《大明周报》都没看过吧!那可是精彩绝伦,据说问世后连青楼的生意都红火了不少。

“真的吗?难道是风月小说?那岂非有伤风化?”

“胡说什么,你在青楼时又何曾顾忌风化?不过是人间常事罢了,谁家不是如此!”

“真有你说的那么好?”

“千真万確!若只是风月之作,自然也有动人之处。

但若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就像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一样鲜活!”

不得不说,此时大明周报社的读者群体堪称有品味、有见识。

他们大多是有文化的小地主、小官员或教书先生。

正因如此,他们对《**梅》的欣赏更加深刻。

隨著连载的进行,大明周报社重新焕发了往日的活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

“西门庆闻到**身上散发的香气,触感细腻,容貌绝美,不禁心神摇曳,****。

大官人如今已深陷其中,唯有全力向前,何须顾虑?”

“嘖嘖,写得真是……”

负责朗读的书生刚读到这里的关键部分,就停下来感慨不已,周围听故事的老少爷们焦急万分。

“喂喂喂,钱秀才,你怎么不继续念了?这不是要急死人吗?”

“对啊,钱秀才,我们准备了茶点,你別拖拉啊!”

在眾人的催促下,穿著浆洗得发白长袍的钱秀才瞪了一眼大家说道:“吵什么吵?我只是感嘆几句罢了!”

“你们要是行的话,自己来念啊!”

得了!

作为坊市里唯一拥有功名的人,儘管只是个秀才,但掌控话语权的钱秀才毫不客气。

眾人正沉浸在《**梅》的故事中,谁敢在这个时候得罪他?

屠户平日里最瞧不上那些科举无望、养家困难的穷酸秀才,但此刻也只能勉强挤出笑容,諂媚地劝道:

“钱秀才,消消气,別跟他们计较。

来,喝茶润润嗓子,接著念吧。

钱秀才白了他一眼,真的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儘管只是普通的茶叶,却比家里泡的茶叶沫子好喝多了。

他咂咂嘴,看著手中的《大明周报》,复杂地感嘆:“真他娘写得好!我怎么就写不出来?”

这句话惹得周围人笑了出来,却没人多言,反而更期待钱秀才继续念下去。

不仅这家坊市,许多茶楼、酒肆和客栈也有不少人兴致勃勃地追看討论。

“嘖嘖,这写的真是內行啊!一看就是行家。

“对啊,跟这相比,我们平时装作瀟洒**,其实都是木头脑袋。

“酒色財气,写得酣畅淋漓,贪嗔痴跃然纸上,妙哉!”

不同於《三国演义》和《水滸传》,《**梅》的读者群更为广泛。

三国中诸侯爭霸、谋士斗智,很多不识字的百姓根本听不明白;水滸虽有江湖豪情,但朝堂纷爭依然让人困惑。

而《**梅》不同。

西门庆虽称大官人,也只是个小商人,在县城过著普通人生活,无非稍富足些。

(此处省略部分內容)

这部作品中的情感戏和衝突,仿佛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听过或见过的,因此格外吸引人。

尤其是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非常出色,堪称网络爽文的经典之作。

它的敘事张弛有度,能够牢牢抓住读者的情绪,一波接一波地起伏。

书中时不时插入的情节更是令人热血沸腾,让读者激动不已。

虽然从文学价值上讲,这本书或许不及《三国》或《水滸》,但在受欢迎程度和受眾范围上,它无疑是当前最成功的。

从达官显贵到普通百姓,**梅**一经推出便风靡整个大明,从应天府开始,无数人被其魅力所征服。

**梅**的大热也让大明周报社的主编老郑喜笑顏开。

他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样的盛况了。

负责印刷的作坊几乎超负荷运转,不管是五万份、六万份,还是他咬牙加印的十万份,一旦印出来就被抢购一空,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如果不是报社帐目不断增长,他甚至会怀疑这些报纸是不是都被烧毁了。

如今的老郑意气风发,他的主编地位已经稳固。

毕竟,他已经打破了前任主编的最高纪录。

目前,在报社內部,他的威望仅次於创办大明周报社的胡大老爷。

然而,即便取得如此成就,老郑仍然不断扩增刊印量,市场依然供不应求,所有人都在疯狂追更。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能够迅速调动情绪且几乎没有阅读门槛的爽文,確实是流量爆款。

梅的影响日益扩大,士林中对这本书的爭议也隨之增加。

不少人指责它“有伤风化”“粗俗不堪”,仿佛读这本书的人脆弱得不堪一击。

然而,儘管如此,这些批评並未影响人们购买和阅读的热情。

有些人甚至一次买好几份,有的反覆研读,有的装订收藏,还有的专门留作纪念。

老郑乐开了,读者们也很满意,就连低调的胡大老爷也十分高兴。

原本他以为这笔稿酬能补贴家用就很不错了,但两次领到稿酬的小廝却战战兢兢地说不敢分钱,因为数额太大了。

眼看著这笔钱可以买上百亩良田,胡大老爷明白小廝们的顾虑。

於是他大方地收回九成,仅留下一成当作奖金分给大家,自己则笑呵呵地让后半部稿件送至报社。

他的笔名“兰陵笑笑生”也因此更加广为人知。

---

大明周报社的主编老郑收到后半部稿件后,立即召集编辑进行审校。

报社收入增长,老郑心情舒畅,不但为编辑们准备了更好的茶叶和点心,还发放了津贴。

经过一夜的努力,稿件被全面校订完毕,老郑心中的疑虑也一扫而空。

稿件质量上乘,毫无瑕疵,他也因此鬆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