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我们要做的是製造矛盾,毁掉声誉(1/2)
读书?
读书毫无用处!
难道他方孝儒这些年书都白读了吗?
辛苦习得的知识竟全无用处,这令人难以置信。
面对胡大老爷设下的难题,一切努力皆成泡影,毫无价值可言。
这样的局面,使得不少士人转而寻求享乐,放弃了进取之心。
毕竟,即便努力读书,也未必能有所收穫。
()
---
春耕秋收是大明百姓生活的根基,关乎国计民生。
而科举制度,则是士人们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科举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关键机制。
因此,当会试临近,若应天府的学子们不专注於备考,反而流连於烟之地,这不仅让师长担忧,也让朝廷上下为之侧目。
从士林中的长辈到朝中官员,甚至那些平时不问政事的勛贵,此刻都在注视著这一现象。
为何一夜之间,眾多考生竟放弃了努力?
难道所有人都已对这次科举失去了信心?这显然不合常理,毕竟科举依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唯一出路。
朝廷官员和大儒名士们弄清事情原委后,全都哑口无言。
这太匪夷所思了!
即便是修养极好的大儒,此刻也被自家小孙子的行为气得破口大骂。
首当其衝被责骂的自然是解縉。
如果不是他提出了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为自己辩解並广为传播,后面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经此一事,解縉的名字被许多人牢牢记住。
这是一个潜在的**烦,必须记住他的名字,说不定哪天他会使个小手段进行报復。
否则岂不是显得我们怕了他?那多丟脸啊!
另一个怨恨的来源是胡大老爷。
解縉的歪理能够说服这么多士子,归根到底是因为胡大老爷通过多次成功的出题表现,展现了他对大儒、名士和学子们的掌控力。
这种事他已经做过四次了,如今已声名远扬。
正因为胡大老爷威名在外,解縉的话才让人深信不疑。
大家觉得所有的准备都毫无意义。
这不是应该让这些学子背后的师长们反思一下吗?
与此同时,人们一边咒骂,一边心生恐惧。
眼看著会试就要开始了,这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
这次胡大老爷又会出什么样的题目?到时候难道真的要让自家孩子临阵退缩吗?真是令人头疼!
消息传播得极快,很快便传入胡大老爷耳中。
听了解縉带来的消息后,胡大老爷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不错,不错!有胆识!
解縉这小子,真是个能陪我一起玩乐的好伙伴。
不用我们提醒,他就主动带著考生偏离正轨了。
这种捨己为人的精神实在难得!
不过,也不知事后会不会有人拿著刀找解縉算帐。
但胡大老爷思索片刻后,仍觉得不太妥当。
不行,这些学子如此轻率,若真的糊弄过去,岂不是显得我们无能?
我们坐这位置,可不是为了收拢门生。
我们要做的是製造矛盾,毁掉声誉。
这事绝不能出差错。
一旦出错,朱元璋的屠刀可不会手下留情。
嗯,必须採取行动。
想到这里,胡大老爷急忙赶往礼部。
到达职房小院后,他立刻派人召集参与此次科考的礼部官员。
眾人到齐后,胡大老爷严肃地说道:
“各位应该都听说了,本届考生认为我的题目太难,索性放弃了备考。
”
“这样的懒散態度,简直是懈怠至极!”
“我们怎能容忍此事发生?这不是辜负了皇上的信任吗?”
胡大老爷话音刚落,眾官员的脸色变得十分复杂。
大哥,你是不是忘了自己说了什么?
这话谁说都可以!
你这样说,不觉得羞愧吗?
这种状况到底是谁引起的?难道你就没一点觉悟?
到了这个地步,你是不是又想耍什么招?
看到眾人复杂的眼神,胡大老爷心中暗喜。
对,就是这样,多少得对我们有些不满才行啊。
如果你们没有异议,那我们岂不是成了团伙?
好,乾脆摊牌吧。
“各位,既然那些学生不求上进、敷衍了事,那我们就反其道而行。
”
“本官决定,这次会试的题目,全以四书五经的基础內容为主。
”
“题目无需深奥复杂,重点在於死记硬背。
”
“简单来说,平时读书认真、记忆牢固的考生就能通过。
”
“至於那些平时懒散、临阵磨枪的人,就让他们自食其果吧。
”
所有官员愣愣地看著胡大老爷,有人甚至张著嘴说不出话来。
天啊,胡大人真是豁出去了,专挑难题刁难考生。
如果考生知道今年会试的题目如此简单,恐怕要气得吐血吧?
但胡大老爷毕竟是主考官,既然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且在规则范围內,大家也只能接受。
接著,胡大老爷出了道题目,眾人一看,確实是个简单的问题。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