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追更、打赏、评论、转发……(2/2)

有些事情,大明朝堂需要民间出现什么样的,只要引导得当,就必定会出现那样的。

朱元璋如今已逐渐感受到了这一点。

但他猛然间想到一个问题。

眼下主管报社的胡惟庸,朱元璋多少还是能放心的。

毕竟胡惟庸將一切都做在了明面上,毫无遮掩,主打的就是一个坦坦荡荡。

可下一任呢?

到时候又该去哪里找这么一个靠谱的人呢?

就在朱元璋心中忧虑难平之际,另一边的胡惟庸也在暗暗思索这件事。

胡大老爷对於躺平摆烂的態度是极其认真的。

他推出《洪武大典》和《大明周报》並非为了给自己增加负担,让自己日夜操劳。

这些不过是他用来稳固丞相之位的手段罢了。

然而,如今细细思考,似乎局面已经有所改观。

《大明周报》的运作已经步入正轨,甚至开始盈利。

本月的初步计算显示,除了发放奖金外,还能积累一笔不小的资金。

各部门的负责人和具体经办人,在胡惟庸的带领和指导下,已经基本掌握了各自的工作。

虽谈不上开拓创新,但维持现有工作状態並不成问题。

而汪广洋那个真正的混子,如今也已登上丞相之位。

这意味著,对胡大老爷而言,最危险的丞相之位从天而降的危机已经解除。

於是,胡大老爷开始琢磨一件事:自己是否可以考虑辞去报社主管一职?

毕竟,这个职位看似平凡,但作为大明最响亮的舆论喉舌负责人,他手中的隱性权力其实不容小覷。

像朱元璋这样的人,如果长时间看著他,会不会再次心生不满?或者说,这样的权力在手中握持太久,难免会引来一些麻烦。

思来想去,他决定还是儘快找个合適的继任者,將这个棘手的差事交出去为妙。

(本章完)

---

###胡大老爷对於辞去报社主管一职是认真考虑的。

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並非在大明时代创下多大的功业。

什么大工业、產业升级,那些让人头禿的玩意儿,他连想都不愿想。

况且,他也没有那个能力。

他上辈子不过是个高级销售,乾的不过是陪人吃吃喝喝、乐呵乐呵,然后签单拿提成的活儿。

论玩乐、论找乐子,他是行家;但要是让他干正事,他真干不出什么来。

有时候,胡大老爷也会想,那些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或当了多少年宅男的人,穿越到古代到底是怎么干出那些事儿的。

真没想到上辈子活得那么憋屈,怎么一换身份环境就能立马翻身了?

那些知识和处理事情的本事,难道还能凭空冒出来不成?

反正胡惟庸觉得自己上辈子根本没点亮什么高级管理技能,也不懂什么理工科,搞不出什么划时代的发明。

所以,胡大老爷的目標很简单,先低调行事,乖乖苟著。

爭取在洪武年间安安地活下去!

只要熬过朱元璋,到时候自己还能说话的话,再努力也不迟。

虽这看起来挺丟脸、没面子,简直对不起穿越者的身份。

但这种整天摆烂的感觉,实在是爽啊!

面子不面子的无所谓了,上辈子的工作经歷早就告诉他了。

想要钱、想要舒服,还想要面子,除非有特別的技能或本事。

不然,总得放弃一两样的。

所以,面子这东西,丟就丟了吧,反正別人骂的时候也听不见。

这种想法让胡大老爷开始琢磨辞职的事了。

毕竟,大明朝廷这种地方,哪是他这种一心摆烂的人该呆的?

他这种人,就该在家里蹲著,安安稳稳地过著咸鱼生活,妹子才是正事。

胡大老爷越想越觉得自己当初折腾报社这事儿真是愚蠢。

辞官!

必须辞官!

不辞官这日子没法安稳!

一想到自己因为主动提出的报社这事可能惹来麻烦,胡大老爷就觉得自己真是蠢到家了。

娘的,有个洪武大典还不够,还搞出这么个破玩意。

当时脑子是不是进水了?

淦!

辞职,必须辞职!

就在胡大老爷一门心思想著赶紧辞官回家的时候,忽然有下属跑来跟他八卦。

“相爷,您是不知道,今儿外边来了个特別有意思的人!”

“別人写话本,顶多几千字就完事了。”

“结果这位居然说他那老师的话本,足足两大箱子,全写完了!”

“好傢伙,他就不怕咱们不要这稿子,他的心血全白费了吗?”

胡惟庸一听此言,顿时兴趣盎然。

隨著报社大张旗鼓地徵集稿件,他已经见识了不少精妙的话本。

胡惟庸又一次感受到了时代的差异。

在后世,作为一名普通人,他所接触的古代话本,仅限於四大名著以及梅等奇书。

然而,在这五本书中,真正深入研读过的,也只是《三国演义》、《水滸传》和《西游记》。

《红楼梦》和梅虽名声在外,但胡大老爷读其同人文的远胜於原著。

当他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广泛收稿后,才发觉,原来这个时代並非没有人写话本。

也不是没有写好话本的人。

只是这些作品未能发表,或因种种原因未能流传至后世。

与《三国演义》、《水滸传》这等精心雕琢的名著相比,或许尚有差距。

但足以令人眼前一亮,甚至让人读得津津有味。

至少胡惟庸觉得颇为有趣。

不得不说,自古以来,写通俗作品的人,琢磨的无非是如何让人感到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