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声名鹊起的陈近南(2/2)
“飞白就好,浓淡相宜,配上全篇说史却不提一个史字的文风,真是绝配啊!”
“谢了,替赵某告个假,我得先送去装裱!”
张主事没想到老前辈对自己的字如此推崇。
虽然他清楚,这里面八成的功劳还是那首《临江仙》!
胡惟庸躲在一旁悄悄看完了全程,心中那叫一个痛快。
瞧瞧,在文化人眼里,一般的字都配不上自己抄来的《临江仙》了。
嘖嘖,要是將来马甲被揭开了,眾人会是什么表情?想想都觉得有趣。
最重要的是,这几天在礼部,胡惟庸旁敲侧击地打听了下。
身为考官与今科学子接触,有没有什么避讳的。
结果,久在礼部混的老官僚们都表示,此事並无大碍。
说白了,人都有个三亲六戚的,尤其是官宦人家,家里、族里有个正好科考的再正常不过了。
那难不成还不回家了不成?
只要没泄题,那就没事。
眾人纷纷表態,胡惟庸心中的最后一丝疑虑也隨之消散。
既然大家都不在意,我又何必多此一举?
开个小號算违法吗?
显然不算!
那写首诗词呢?
当然也不违法!
如此一来,他根本无事可虑。
毕竟,他也没料到这首《临江仙》会在短时间內风靡应天府。
至於他作为科举主考官,与几位学子有所往来,那更是小事一桩。
非亲非故,且在大庭广眾之下,他怎么可能泄露考题?
解开心结、驱散最后的阴影后,胡惟庸继续在礼部悠閒度日。
听著路过的礼部官员偶尔对陈近南的讚誉,胡惟庸的日子过得愜意无比。
又过了几日,礼部的考官们终於战战兢兢地將擬定的考题呈到胡惟庸面前,静候他审阅拍板。
胡惟庸对此早有预料,他最近按时上班,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
他拿起考卷一看,依旧是明经、易数那些內容,风格依旧“纯正”。
不过,也並非毫无变化,至少在他看来,难度有所提升,甚至出现了一道截搭题。
所谓截搭题,就是从两句毫不相干的句子中各取几个字,让学子作答。
“这种截搭题放在府试中,会不会太难了?”
胡惟庸的问题一出,礼部考官们差点当场翻白眼。
『胡大人,您要不要先看看您之前出的那些怪题,再听听您刚才的话?』
『如果让学子们自己选,恐怕九成九的学子寧愿绞尽脑汁对付这截搭题!』
『毕竟,面对截搭题只需绞尽脑汁,而面对胡大老爷的怪题,怕是得把脑子掏出来!』
看著眾官员那副模样,胡惟庸也懒得等他们回应,略带不满地撇了撇嘴,在眾人惊愕的目光中缓缓拿起毛笔。
『唉,看来拯救大明学子思想的重任,终究还得由胡某人亲自承担啊!』
『本老爷辛苦一点也无妨,就当给大明学子们上一课了!』
思忖完毕,胡惟庸再次信手在考卷上简单勾勒两笔,隨后將毛笔扔进笔洗,完事。
看著胡惟庸就此罢手的模样,以及考卷上多出的一道题……
一眾官员的眼皮不约而同地颤动了一下。
胡大老爷,您又来这一出?
这是要把今科的学子们都逼上绝路吗?
虽然这一幕他们之前见过,但从未见过如此离奇的啊!
而且,胡大老爷,您这次居然还加码了?
这越来越古怪的题目,您究竟是从哪儿想出来的?
(本章完)
------------
对於礼部官员而言,上次县试因胡惟庸隨手出一道“圈圈题”引发的轩然,著实让他们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若不是后来朱元璋召见胡惟庸,不但没有怪罪,反而赏赐了他几样东西,礼部官员们才鬆了口气,否则他们此刻恐怕仍在提心弔胆中度过。
那段日子里,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忧心忡忡地观察,生怕那些心怀不满的学子们会闹出什么乱子。
在他们看来,一旦出了什么乱子,他们这些人最少也得被发配边疆,甚至可能会掉脑袋。
儘管事情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回想起那段提心弔胆的日子,他们依然记忆犹新。
如今,县试的算是过去了,可这府试……您又来?
而且,看看这些让人摸不著头脑的题目,显然还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
不过,领头的那位张主事壮著胆子,轻声问道:“胡公,这是不是有些为难那些学子了?”
胡惟庸眉头一挑,毫不在意地摆摆手:
“放心,本官自有考量。
这题既然是本官亲自出的,若出了什么问题,自然由本官承担。”
“你们既然在礼部这等文华之地任职,又肩负著为国取士的重任,小心谨慎固然无妨,但也不能束手束脚。”
“陛下在意的只有两点:一是考试是否公平,是否有舞弊现象;二是能否为国选拔人才。”
“只要做到这两点,剩下的儘管放手去做!”
胡惟庸这番话可谓是堂而皇之,冠冕堂皇。